【人物篇】民营企业家赵铁卿

发布时间:2021-08-30 00:21:34

  2004年底,曾是国内最早的现代冶金企业之一、山西省近代钢铁工业的发祥地、阳泉冶金企业排头老大的阳泉钢铁公司,因经营不善、难以为继,而宣告破产了。当人们怀着沉重的心情,回顾阳钢87年曲折历史及其对阳泉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时,有一个人的名字使人难以忘怀。他,就是阳钢的首任厂长赵铁卿。

  赵铁卿(1880~1960),名铮,山西宁武县人。山西大学毕业后一度留学英国,在南威尔斯大学专攻冶金。学成回国后,在北京北洋军阀政府中任职。其间,他曾建议开办近代炼铁厂,并拟有建厂计划。1917年1月,保晋公司经理崔廷献推荐他出任制铁部长,随即组织人员对创办铁厂的可行性进行了调查。同年11月,保晋公司召开第三次股东会议议定创办铁厂后,他担任了厂长兼总技师。该厂总投资为70万银元,其中开办资本为50万元,营业资本20万元。他按运矿、输铁、取水、倒渣 各项程序,勘定厂址距阳泉车站一里许的桃河北岸,平潭垴村的东南端,购得土地120余亩。翌年4月,厂名定为保晋公司阳泉铁厂,简称保晋铁厂。当年6月,厂正门建成,门楣上镌刻着保晋公司经理崔廷献手书的“保晋铁厂”四个大字和“一脉薪传光焰不息,十分火候功夫纯青”的楹联一副。同年,赵铁卿亲赴日本考察,通过在日华商牛汉卿的关系,以30万银元购回58立方米高炉设备,包括3座贝氏热风炉、3台立式锅炉、1部30马力送风机和全部耐火砖等。由于当时中国工业水平落后,经费又短缺,所以购回的设备陈旧,安装、配置均很困难。1919年,机器设备运回阳泉并安装完毕;到1921年底,高炉建筑才全部竣工。其时,因第一次世界大战刚结束,生铁滞销不能投产,赵铁卿便实施了以土铁生产土铁制品及机器业务等经营方针,同时还开展了机械修理业务,从制作简单的机械零件发展到锅炉、汽机、水泵、花机、布机、高车等大部件的修理、零件复制、设备安装等成套工艺技术,企业生产呈现出勃勃旺力,全厂实现了扭亏为盈,仅1928年至1930年就净盈大洋20万元。

  为了进一步办好企业,1925年7月,赵铁卿特意从日本以高薪招聘来3名炼铁熟练工,于翌年8月1日炼出第一炉铁水,约3吨多,并铸成一个两米多高的大鼎,鼎上铸有铁厂创建、发展概况等文字,以志纪念。1932年又扩大了翻砂工作场,增设了化铁炉、砂芯房、烤芯窑等,专门铸造各式铁管。随着生产的发展,赵铁卿吸收资本主义企业先进的管理模式,在管理机构上实行了“废股兴课”的改革,将原来的“两大课六小股”改为熔化课、工程课、化验课等11课,精简了多余人员,拓宽了业务范围,并在天津、北平和西安设立了办事机构,使企业产品销售拓展到了省外。其间,作为厂长的赵铁卿殚精竭虑,耗费了大量心血,功不可没。

  1937年10月日军侵占阳泉后,保晋铁厂沦为“军管理山西第三工厂”。赵铁卿眼看着自己亲手创建的铁厂被日本人霸占,非常气愤,加之眼病发作,借口治病长期寓居北平。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阎锡山请赵铁卿出山,委任他为厂长。赵铁卿不愿与阎合作,又借口治病,重回北平寓居。新中国成立后,他以企业家的身份被选为山西省政协委员,但因身体不佳,一直在太原养病。1960年赵铁卿病故,终年80岁。

主办单位:阳泉市人民政府台港澳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信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