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盂县这块古老的土地上,从春秋战国到明清各个封建朝代,据文字记载,都曾出现过一些对我们国家和民族有过贡献的历史人物,其中比较突出的是北宋时期。大家知道,宋代推荐人才、选拔官吏的主要手段是科举制。有资料表明,北宋短短167年间,山西共考取进士130人,其中盂县就中榜35人(含状元1名),占到全省的四分之一还多。北宋时期,在朝作官职级在军道以上的盂县籍人有40多位。其中,有正副宰相2人,节度使、团练使、巡检使8人,集贤院学士4人,御史大夫、右正言一类谏官4人,六部尚书、侍郎等官员7人。在这些人物中,不乏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化人才,有不少人甚至彪炳青史,名垂千古。被盂县文史专家张建瑞撰文称之为“盂县的杨家将”的李谦溥和他的两个儿子李允正、李允则,正是这种名垂千古的历史人物,他们都曾为宋太祖统一大业和辽夏的战争做出过巨大贡献,堪称“李氏三雄”。
李谦溥(914~976),字德明,宋朝盂县人。出生于官宦人家,少通《左氏春秋》。但其父李荛为人正直,不善攀附,一生很不得志;受父影响,谦溥从小便养成了“性慷慨,重然诺”的豪爽性格和忠君爱国的思想。青壮年时期,先后在后晋、后周做过供奉、兵马都监、巡检使等一类武官,经历了唐末和五代的纷乱,亲身感受到藩镇割据给国家民族带来的灾难,希望出现一个安定统一的局面。因此,他在后周和北宋初年,积极参加了周世宗柴荣和宋太祖赵匡胤统一中国的战争。显德初年(954),他随周世宗征讨北汉刘崇。时辽州(今山西省左权县)久攻不下,谦溥自告奋勇,单骑入城游说,使刺史张其举城投降。显德五年,周世宗再征北汉,又派他为先锋,轻取孝义县城。这样,便把后周的边界进一步推向北方,为后来宋灭北汉打下了基础。
赵匡胤建立北宋政权后,谦溥任晋隰(今山西临汾、隰县)边缘都巡检,负责北部边防军务。建隆四年(963),宋太祖派兵四路攻太原,以谦溥为先锋。他向总领兵马的孙延进、沉继深提出攻取方案,但未被采纳,致出师无功而返。其后,从开宝元年至九年(968~976),宋太祖多次派兵或亲征北汉,谦溥每次都奉命随征,并屡建战功。有一次,他攻入太原城后,连拔敌七个营寨,使北汉大为震慑。后因辽国派兵来援,终致宋太祖平定北汉的计划未能实现。后来,宋太祖改变方略,暂时放弃与北汉的直接冲突,先用兵西川和南汉,统一南方。于是,又选调李谦溥到与北汉接壤的湿州当刺史,防御北汉的侵扰。谦溥在任十几年,身经数十仗,无一疏漏,从而有力地支持了宋太祖统一南方的大业。
李谦溥不仅勇悍无敌,而且善于用兵驭将。显德四年(957),周世宗亲征淮南,北部防御空虚。谦溥建议加强湿州咽喉的防务,周世宗采纳了他的意见,并派他担当此任。到任后,他亲率兵民挖深城壕,整肃军纪,加强守备。不久,北汉派兵来犯,因已成竹在胸,所以,他镇定自若地击退了北汉的多次围攻,保卫了湿州的安全。开宝元年(968),宋太祖在攻打太原的战役中,被北汉围困,太祖手下的大将赵赞也败北。当时,谦溥正在西山伐木以备军用,听说太祖被困,立即率众来救。太祖看到来救者非精甲,但作战却异常勇敢,因而特别称赞他的用兵之道。谦溥有个部将叫刘进,勇力超人,常深入敌境,以少击众。北汉为之丧胆,想用反间计把其除掉。于是便故意把一封假装送给刘进的“蜡丸书”丢在大道上,让人拾到送给宋太祖。太祖不知是计,要李谦溥把刘进送来京城治罪。刘进怕株连谦溥,请求处死自己。谦溥却说:“我要用全家40口人的性命担保,请你放心。”于是,李谦溥上书太祖,揭露了北汉的反间阴谋,使太祖醒悟,释放了刘进。
李谦溥晚年,曾升任济州(今山东巨野)团练使,但他一直未离开晋湿边防。直到太平兴国元年(976)病重,“以疾求归”,病逝于京城。
李谦溥去世后,子承父业,他的两个儿子继续为北宋王朝攻战守边,且功绩卓著,无愧将门虎子。
谦溥的长子李允正(959~1010),字修己。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靠先父的功劳荫补为供奉官,后来又做过阖门祗侯、通事舍人,负责掌管殿廷传宣之事。官职虽不大,但能接近皇帝。由于他才略过人,处事干练,又通今博古,所以很受太宗赏识。太平兴国五年(980),卫州(今河南省汲县)黄河决口,被委任为修河部署。淳化三年(992),被派往西南边境一带,平定边民滋事;后又到西蜀询访民事,安抚百姓。其间,还一度总管开封府的刑狱诉讼,负责处理疑难案件。不管出任何职,李允正总是尽心尽职,政绩显赫,深得太宗满意。因此,官职一次次升迁,晚年位至河州(今甘肃临夏)团练使。
李允正一生调遣频繁,曾在多处任职,并从事过多种工作;但任事最久、最能显示其才能的还是在边防。从宋太宗淳化五年到宋真宗祥符三年(994~1010)的15年间,同他父亲一样,允正一直在北部和西北部担任边城守将,先后任过并州、代州(今山西代县)、镇州(今河北正定)、莫州(今河北任丘)、定州(今河北定州)、诚州(今甘肃成州)、延州(今陕西延安)等地刺史,所不同的是,面对的劲敌不是北汉,而是更强大的辽和西夏。太宗和真宗年间,宋同辽的对抗加剧,战争连年不断。真宗咸平二年(999),辽国王隆绪大举南侵,宋军抵御不力,屡屡败北。在这种情况下,宋真宗便决定御驾亲征,把镇守并、代两州的李允正调到河北前线,派至邢州(今河北邢台)抗击辽兵。允正的部卒是经过严格训练的,个个英勇善战,加之有真宗的激励和厚赏,邢州一战,大获全胜。咸平五年(1002),西夏王李继迁背叛宋朝,领兵侵扰灵州(今宁夏灵武)。为了加强西北边防,允正又被任命为泾、原、仪、渭和彬、宁、环、庆(今陕西、甘肃、宁夏交界处)的马步钤辖兼安抚都监(总领一路和几路兵马的武将)。他沿边广设兵寨和哨所,倘有敌情,便能及时发觉,且便于互相呼应救援,致西夏兵不敢轻犯,边境得以安宁。西夏王李继迁被杀后,西夏暂时归顺宋朝,允正又被调回河北定州,任镇定都铃辖,专事对辽。李允正一生,正如《宋史》卷《李允正传》中所言:“罕在要近,累典边任”,可以说是在军旅颠簸中度过的。晚年,官至河州团练使。只因身体佝偻,经常卧床不起,但仍不离边防,最后卒于永兴军(今陕西西安)任所。
谦溥的次子李允则(962~1028),字垂范,幼聪颖,且才略过人。父亲去世后,以荫补衙内指挥使。宋太宗年间,提升为阖门祗侯。真宗继位后,任潭州(今湖南长沙)知州,继而任沧州(今河北沧县)知州。景德二年(1005),宋辽订立“澶渊之盟”后,双方罢战讲和,允则出任雄州(今河北雄县)知州,镇守河北东路要地,以备不测。之后,又历任四方馆引进使、客省使(负责接待外宾的外交官)、高州团练使、康州防御使等,为安定边防、促成宋辽和好、增进民族感情做出了突出贡献。
作为一名戍边武将,李允则在军事上颇有建树。知沧州时,他看到沧州乃战略要地,但饮水甚缺,兵民无心守御,便着手“滤浮阳湖,葺营垒,官舍间穿井”,从而稳定了军心。时隔不久,辽兵来犯时,允则率兵坚守城池,不但用水不缺,还以冰代炮,打退了辽兵的进攻。宋辽通和修好后,允则在雄州仍不放松战备,“治城垒不辍”。宋真宗怕引起冲突,责问修城之事,允则回答说:“宋辽刚刚通好,如果城池不修,守备放松,一旦发生不测,将后患无穷!” 真宗称赞他考虑得周到、深远。他还非常注意把备战和生产结合起来,寓战于民。在宋辽接壤处,他组织将士开荒挖渠、筑墙植荆。平时,渠道可以灌溉良田;战时,就成为御敌的障碍物了。他还把练兵习武寓于游乐之中,每年农历三月初三,边民在界河祭祀水神,允则就组织水兵驾驶战船,参与其事,名为竞渡表演,实是水战演习。
作为将门之后,李允则继承父兄的传统,不但为官清明,且勤政爱民。知潭州时,他为民做了许多好事:一、当年潭州因遭受水灾,民无居舍,许多人冻死;李允则不忍坐视不管,亟取官竹,借民建屋,使民无流徙。二、当时湖南多苛捐杂税,地税、屋税、枯骨税名目繁多,民困于暴敛,不胜负荷。李允则奏请朝廷免除了三税,并将已增至35斤的税茶改为以13.5斤为定制,以苏民困。三、适逢湖南发生饥荒,李允则以赈灾为急务,不顾转运使的坚决反对,毅然作出了取国库粮先赈后奏的决定,救民于饥谨之中。第二年湖南又发生饥荒,李允则请转运使以自己的家资作抵押,再次先赈后奏,发廪贱粜。为了助民度荒,李允则还招募饥民中堪征役者万人入军籍,转运使请征发募兵抵御邵州蛮族,但李允则认为“今蛮不扰,无名益戍,是长边患也;且民新募,饥瘠未任出戍”,奏请罢免了此役。由于李允则恤贫爱民,受到百姓的信赖与爱戴,当时陈尧叟安抚湖南,百姓列举李允则治绩,强烈要求能让他继续留任。
允则在对辽保持警惕的同时,还主张开放边界,允许边民贸易往来,反对对辽采取关门和歧视政策。他在雄州开辟了与辽贸易的场所“榷场”,互通异物,以香料、茶叶、书籍、漆器、硫磺等,换取辽的银钱、布匹、羊马、骆驼等。同时允许辽人入境,与州民同乐,从而加深了辽宋边界人民的情谊。他还对辽采取政治感化政策。一次,辽国的间谍被允则属部抓获,允则不但没有处死他,反而松开绑绳,盛情款待一番,间谍受到感动,就将刺探的情况告诉了允则。允则说:“你得到的情况不准确。”便告诉他实际的兵马、粮草数。间谍要求加上封条,盖上公印。放回后不久,间谍又来,奉还原件,封条未动,而后又带来了契丹兵马、财力、地理情报交给允则,以示报答。
李允则为官多年,却“身无兼衣,食无重馐,不蓄资财”,且“平易近人,洞知人情,善抚士卒”,这在封建官吏中,实属难能可贵,为数甚少。他镇守边境20年,对辽的情况了如指掌,边防未发生意外。可以说,李允则的功绩和才能,较之他的父兄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其父子三人是真正名副其实的“李氏三雄”。
主办单位:阳泉市人民政府台港澳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信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