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篇】开明士绅张士林

发布时间:2021-08-30 00:21:36

    2005年,是震惊中外的山西争矿运动爆发100周年。为了纪念这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市委宣传部、市政协文史委等单位,通过召开有关人士座谈会、学术研讨会、史料征集会等形式,对首发于阳泉、尔后波及到全省、全国乃至海外的争矿运动进行了全面的回顾和总结。其中,一位对阳泉的争矿运动做出突出贡献的人物引起了大家的普遍关注。他,就是当时享誉平定的开明士绅张士林。

  张士林,字墨卿,清咸丰六年(1856)出生在平定西乡官沟村(今属阳泉市郊区)一个富裕的农商家庭。优越的家境,加上父辈们的诚朴传教,张士林从小便注重品德修养,在治学读书上,除广猎子史掌故、医药小说外,尤喜有关修身齐家方面的书籍。所以,成年后无论办事还是交友,均以诚为本,以德见长,深为同辈所契服。

  士林的先辈,经过几代人的辛勤耕耘,以“永字号”命名的商铺,除在本省介休县开的“永义公”铁货铺外,兴盛时在河北、辽宁、吉林以及山西的其它县份都开有分店,成为平定西乡的首富。但是,传到他这一辈的时候,由于缺乏统帅人才,各处商店经营不善,多已赔累负债,渐趋混乱衰落之势,族中在寿阳所开的钱铺亏累尤甚。为了扭转这种局面,年方18岁的张士林继承先辈传统,精明果敢,亲赴寿阳办理收束事宜;并从调查研究入手,对“永字号”在各地的商铺进行了整顿。经过数年努力,终于力挽狂澜,把衰败的基业又重新振兴起来,其才干和德誉也因之在全县传播开来。

  家业的兴衰使张士林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所以,对后辈的教育他十分关心。清朝末期,他家里聘着两个老师,办着两个家塾。一个是为初入学的儿童办的,另一个是为学“八股”应科举的童生办的。两个老师都是以优厚的待遇从平定县城里请来的。其实,当时在家塾里就读的只有其长子鸿寿一人,其余都是平定县西乡(今辛兴、旧街一带农村)贫苦人家子弟。后来,废科举,兴学堂。张士林顺应时代要求,又把两个家塾合为一个小学,定名为“官沟村养正小学”,所用经费,仍由他一人负担。平定县举行全县小学生会考时,该校成绩曾荣列全县第二,轰动一时。

  民国二年(1913),平定县成立了五所高等小学,第五高小设在赛鱼村(与官沟村相距里许)。当时,乡里人认为,笔算不如珠算快,洋书(时人对新课本的称呼)不如古书好,国文没有“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种书)深,不愿送孩子到那里上学,致使学校办得很冷清。为了支持新学,张士林主动把养正小学并入第五高小,并把自己的两个儿子(同寿、恒寿)、两个孙子(迁善、丛善)都送到五高上学,以示倡导。翌年,他了解到外村学童不在五高就读的原因主要是家长怕花钱(因为要在学校起伙),张士林便自动拿出500吊钱,又动员大阳泉魁盛号郗家拿了100吊,作为津贴学生的基金,存放在赛鱼村较大的几家商号里,每学期把收回的利息分三等资助贫困学生。此法施行后,学生马上增加,并且一年比一年多。后来,该校就在官沟设了一个分校。由于张士林的慷慨解囊,热心助学,客观上帮助地方培养了两代知识分子。第一代是辛兴的王作宾、潘家峪的高涤源、中庄的王守正、王定远等一批清末秀才和他们的同学;第二代是1915年以后数年间,在五高享受津贴的学生。这些人中有的升了大学,有的念了师范或中学。我市革命老干部甄华、甄杰人、刘征田、余子宜及在本市从事教育工作多年的老教师商子和、杨子仪等,都是在五高读书时,身受其惠的人。

  这里需要特别提到的是,张士林对国家大事、民族利益也十分关心。平时,凡有利于社会、民众的公益之事,无不积极参加。光绪末年,山西省爆发了爱国士绅抵制清政府出卖山西采矿权予英福公司的运动。当时,作为煤铁之乡的平定,在这场“虎口夺食”的斗争中,李毓蕙、黄守渊、池庄、刘焕斗、赵熙庭、廉士鼎等一批进步士绅,通过成立保艾公司(平定历史上曾称石艾)、组织矿产公会,率先在全省举起了保矿、争矿的大旗,并以在正太路两侧大山巨石上书写标语划定矿区的实际行动,与英福公司对着干。其情激奋,轰动一时。在这场运动中,张士林不仅是积极的参加者和组织筹划者,而且慨然捐出3000余两白银支付争矿费用。辛亥革命后,省政府曾奖给他“急公好义”匾额,称赞他在争矿运动中的义举。

  此外,对于婚丧无力办理、疾病无力医治、孤寡无法维持生活者,只要请求帮助,无不热情资助。特别是每次灾荒救济,张士林均当仁不让,多有善举。今天,作为旅游景点对外开放的“银圆山庄”,我们看到的那道气势雄宏、远远望去好象拉萨的布达拉宫的大石坡,就是民国9年(1920)遭灾时,张士林以工代赈修建的。因为当时做工的人少,吃饭的人多,所以造价昂贵。这又正是官沟村张家大院改名“银圆山庄”的缘由。

主办单位:阳泉市人民政府台港澳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信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