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七事变”后,根据当时战局,中共中央提出了把山西作为华北抗战战略支点的方针,并决定在山西分片占山据险,创建游击根据地,以支持华北的敌后游击战争。为此,在日军占领阳泉前,在党的领导下,阳泉地区的工人、农民、青年、妇女、乃至儿童、少年,都分别组织了抗日游击队,准备以游击战的方式抗击和消灭来犯之敌。王凤山即是这众多的游击队中影响最大、战斗力最强的阳泉煤矿工人抗日游击大队的大队长。
王凤山(1905~1970),原名焦歧峰,河北省高邑县人。从小酷爱武术,长拳短打样样精通。1923年迫于生计离家出走,落脚到直系军阀吴佩孚部当兵。直奉军阀混战时,吴佩孚败北,王凤山所在部队被冯玉祥属部高桂滋收编,他在该部任武术教官。1930年蒋冯阎中原大战后,冯玉祥所部以客军地位驻晋,他随高桂滋部来到平定县城。1931年7月4日中国共产党发动和领导了高桂滋部的平定武装起义后,起义部队在赴河北阜平县途中,他被派遣到阳泉建昌煤矿寻找中共地下党联系。后因与部队失去联络而流落阳泉,在保晋公司第二矿厂当了采煤工。
1932年春,中共山西省委派何英才到阳泉矿区开辟工作。王凤山为人耿直,性格豪爽,常替受把头欺凌的工人打抱不平,受到何英才关注。此后,何英才主动接触他,他也常请何到家相叙,于是他家便成了工友们的聚会点。1934年夏,他和母亲张秀坤经何英才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时,由他们三人组成了保晋公司第一个党小组,他的家也就成了中共在阳泉矿区的“堡垒户”。后来,党组织搞到一台小型油印机,在王岩沟一眼破窑洞里油印革命传单。为了安全,油印都在深夜里进行。何英才负责写稿,王凤岗(王凤山的弟弟)刻蜡版,王凤山印刷,王的母亲整理、装订。有时还要派人守侯在土窑顶上的荒草中放哨,直到印完才撤岗。其间,他多次参加中共领导的反对矿主和把头的斗争,进一步锤炼出了革命胆魄。1935年3月,他和何英才领导了保晋公司四矿厂和二矿厂的工人联合大罢工。他所在的四矿厂推车工人全部罢工,煤车推不出来,井下也停了产,致使全矿乱作一团。在矿工团结斗争的强大压力下,矿方不得不答应工人提高工资的正当要求。罢工斗争的胜利,扩大了共产党在矿工中的影响,极大地鼓舞了工人群众的斗争情绪。
1936年2月,为了组织群众,宣传抗日救国道理,王凤山根据上级指示,组建了党的外围组织阳泉矿工武术团,平时练拳习棒,庙会时就聚众表演,趁势宣传革命道理,并于第二年集体加入了牺盟会,会员发展到300多人。“七七”事变后,在武术团和护矿队的基础上组建了阳泉煤矿工人抗日游击大队,王凤山任大队长。日军占领阳泉(1937年10月30日)前,他和何英才奉命率队撤出阳泉,转移到和顺县石拐镇。后来,这支部队成为八路军一二九师独立支队的一个大队,仍由他任大队长。
1943年,王凤山调离部队,进延安中央党校学习。1945年根据组织的安排,赴东北解放区,任东北铁路工作团团长,参加解放区的生产建设恢复工作。1948年,他的妻子不幸遭土匪暗杀,使他的精神受到很大刺激,性格由此变得怪僻,常常酗酒,酒后还时有失态之举。后来组织上便安排他到阜新煤矿选煤厂当了工人。
1970年王凤山病故于辽宁阜新,终年65岁。
主办单位:阳泉市人民政府台港澳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信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