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阳泉的戏剧发展史上,曾涌现过“五月鲜”商文斌、“茶叶红”王意诚、“硬二套”须生段玉明、“山药蛋”杨步云、名小生高爱卿等梨园名角。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他们用自己的才艺活跃了群众生活,给观众留下了美好的印象。之中,有一位驰誉三晋的老艺人马兆麟更为引人注目。他不但戏演得好,艺德、戏风也十分令人崇敬。
马兆麟(1901~1982),乳名根子,艺名“根根红”,祖籍山西省文水县伯鱼村人。解放前长期定居盂县清城,直到1949年后才迁居太原。
马兆麟7岁时父亡母嫁,他只好流落街头以卖唱为生。初在介休一带,曾被同盛园戏班花脸“大麻黑”收为徒弟。之后又辗转到太谷二锦梨园拜一位姓马的老艺人为师,专攻须生。四年后,唱、念、做、打无不精通,登台献艺,名声大振。后因胸部受伤影响了发音,他便下决心专攻做工戏,刻意师承名演员的一招一式,点滴求进,终于练就了一身超群的本领。他先后在太原、阳泉、张家口、北京等地,与晋剧名角丁果仙、乔国瑞、郭凤英、筱金枝、梁小云、牛桂英、王玉山(艺名“水上漂”)、筱桂桃等同台演戏,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并汲取了他们各自的长处,提高了自己的表演水平。当时,他主演的《清风亭》、《走雪山》、《八件衣》等,曾名噪一时,深受观众欢迎。
马兆麟不但善于学习他人之长,而且特别注重戏剧人才的培养。解放后在太原的戏曲舞台上颇有名气的“小果子”(本名马秋仙)、“十七生”(本名马福仙)和马玉仙,就是他一手培植的3名高徒(他们分别是马兆麟的侄女、大女儿和二女儿)。
1952年,马兆麟被推荐参加了全国戏曲汇演,受到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1980年,在山西省第四次文代会上,近80岁高龄的马兆麟被选为省文联委员和省剧协理事。他含着激动的泪花,将一生用心血熔铸和整理成的70多个剧目献给了大会,受到与会领导和代表的称赞。
主办单位:阳泉市人民政府台港澳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信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