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中,作为革命老区的阳泉,是坚持敌后抗战山西战略支点上的晋东前沿堡垒。八年中,阳泉地区先后有1.6万名青年光荣入伍,有力地支持了八路军主力部队的建设和壮大。其间,涌现出许多“父送子、妻送郎、母亲送儿打东洋”的革命家庭和先进人事。李有年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
李有年(1886~1941),号荆三,平定县下盘石村人。1903年入平定中学堂,为第一班学生。1907年考入山西大学预科班,1912年于山西大学医学专科毕业。在太原读书期间,加入了国民党。之后,就读于山西商业专科学校,试图走实业救国之路,并于1917年筹办了井陉石棉矿业股份有限公司。1920年回归故里任小学教师,同时兼任县教育委员会督学。1931年辞去县督学职务,自行脱离国民党,开办了私人诊所,拟施展其医学才华,专为村民诊治疾病。
当时,李有年有个美妙的设想:靠十五亩薄田自食其力,在田园上逍遥晚年;让长子、次子轮流农商,三子、四子步入仕途报效国家。但是,“九一八”日军侵华的炮声粉碎了他的田园梦景。1936年春天,长子李汝人参加了民训团,入冬后又传来三子亚马在太原领导学潮被捕的消息,他一急之下,病卧在床。1937年除夕,三子、四子从太原回到故乡过年。他欣喜之余,病疾全消。他从三子亚马带回的《大公报》、《山西党讯》等刊物上看到了国共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消息;还看到了亚马与其未婚妻撰写的文章,知道了他们共产党员的身份,从而对共产党有了初步的认识。后来,当他得知大儿子加入的民训团也是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新军时,态度便由开始的反对参训转变为支持参训入伍了。
1937年8月,李有年得悉长子汝人和四子汝生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三子亚马在抗日决死纵队做领导工作的消息后,非常欣慰。10月上旬,日军逼近娘子关前的一个黄昏,他把身边的次子汝修夫妇和长媳及四媳都叫到一起,对他们说:“孩子们,日本鬼子已逼近咱娘子关,国家和百姓处在生死存亡关头。你们都很年轻,在家里手无寸铁,日本人来了只能受辱送命,不如出去找汝人和汝生他们,一起从军为国效力吧!”他还为三个儿媳都起了官名,长媳叫王芝卿、次媳叫张筠卿、四媳叫梁梅卿。他还和老伴一起为子媳们准备好了在路上吃的干粮。黎明前,他到村背后的太行山脚下送子媳四人起程。次子汝修带领三妯娌找到了八路军一二九师秦(基伟)赖(际发)支队,汝修被安排在支队供给部工作,王芝卿、张筠卿、梁梅卿被安排到一二九师卫生部门工作。至此,李有年的四个儿子和四个儿媳全部投入了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此事在太行山区传为佳话。后来,他在白色恐怖的敌占区内遭尽磨难,于1941年早春含恨去世,时年55岁。
主办单位:阳泉市人民政府台港澳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信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