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沉篇】阳泉街名小考

发布时间:2021-08-30 00:21:46

    阳泉是座新兴的工业城市,20世纪初,今市区中心地段还是一个乱石滚滚的荒滩,俗称“沙江口”。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九月,正太路由振头(石家庄)修到平潭,设立阳泉站后,随着货运、客运的日益增加,店铺、饭铺以及各种服务业相应发展起来。接着,有了街道,迁来居民,商户进一步增多。到上世纪20年代前后,以阳泉站为中心,形成了阳泉集镇的雏形。

  据考,阳泉第一条城市道路为民国初年(1912)建成的由火车站至小阳泉村长约1公里的黄土路,初称站上街。当时,在今邮电大楼前有一“德胜聚”回民饭店,该店掌柜叫赵德胜,颇有名气,所以,后来就把这条街改为德胜街了(1987年此路延伸后,命名为德胜东街和德胜西街,总长1630米,系市区东西干道之一)。

  今下站地区是当时的商业区,建有多条街巷,但规模均不大。兴隆街因该街有“兴隆饭庄”而得名;华胜街因“杏华久”点心铺和“德胜成”理发店而得名(一说为华盛街,取“杏华久”点心铺、“清华池”澡堂之“华”和“元盛”鞋店、“永盛昌”罗铺之“盛”而得名);长顺街因“长顺隆”肉铺而得名;楼儿街因该街中段“永安”茶店门面系一小楼而得名(1987年并入长顺街);福寿街原名复寿街,因“复寿永”米面店而得名(一说该街住着一位叫“复寿”的卖茶老人而得名);太上街因该街建有太上老君庙而得名(太上老君庙是民国8年由阳泉煤铁行集资修建的,后改为下站小学);铁林巷因该巷东口住着一个山东人铁匠李

  小军,制作镰刀、火柱等民用铁器,其乳名叫“小林”而得名(1986年改造福寿街时拆除此巷);阳盛街因该街曾建有“阳盛”铁厂而得名。上站的巨兴街原名聚兴街,系回民集聚地,取吉祥之意,盼望人丁兴旺,故名(一说小阳泉人任衡和牛家峪郗信贵等组成“聚兴成”股份组织,在此从事出租房屋业务而得名)。

  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阳泉市区的不断拓展和一次又一次的旧城改造,阳泉又新增或改(扩)建了许多街巷和道路,从而使阳泉成为纵横通达、交通便捷的现代化城市。从东西向来说,以桃河为界,其北侧,有桃北东路、中路、西路贯通,从赛鱼桥北至五渡桥北,全长8750米;南侧有桃南东路、中路、西路贯通,从赛鱼桥南至五渡桥南,长度与桃北路相近。此外,桃河北侧还有北大街、青年路、西河路等;桃河南侧还有南大街、新华街、南外环路、大阳泉路等。从南北向来说,南接南大街、北连李家庄桥接阳石公路的泉中路,全长3106米,是市区南北向的主要干道。此外,由东到西,李白路、洪城路、煤山路、矿山路,以及平安路、南庄路、南山路等,也是南北向的重要干道。

主办单位:阳泉市人民政府台港澳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信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