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沉篇】平定建县设治及沿革述略

发布时间:2021-08-30 00:21:50

    今阳泉市所属两县三区的区划中,平定县当是建县设治最早的县份。汉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全国划分为13郡,山西属太原郡,领晋阳等21县。今平定归属太原郡,时称上艾县,县治在今张庄镇新城村。

  东汉建安十八年(213),合幽、并二州为冀州,上艾遂入冀州。东汉末年,一度郡国并行,时冀州分为三郡六国,上艾在常山国之域。

  曹魏黄初元年(220),恢复并州,分太原郡置乐平郡(今昔阳县),上艾改属乐平郡。

  西晋时期,沿用前制,仍属乐平郡。

  北魏道武帝登国元年(386),改上艾为石艾;太平真君九年(448)废,孝庄帝建明元年(530)又恢复石艾之名。

  隋初,属辽州(今左权县);大业中(605),归并州太原郡。其间,今平定县的娘子关在隋开皇十六年(596)曾设苇泽县,于大业三年废,地入井陉(今河北井陉);大业十三年置井陉郡,另析苇泽县,唐贞观元年(627)废县入郡;天宝八年(749)改属广阳县;干元元年(758)置承天军,隶河东节度使;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废承天军为寨,归属平定州。

  唐代,武德三年(620)石艾县复归辽州;武德六年(623)改归受州(州治在今寿阳县城);贞观八年(634),废受州,直属太原府;天宝元年(742)改石艾为广阳县,移治于今昔阳县广阳村。

  五代,沿袭旧制。刘崇建北汉,广阳属北汉境域。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为取北汉,北宋在广阳建平定军;两年后,灭北汉,正式改广阳为平定县,并移治于平定城(上城),归属平定军。

  金代,大定二年(1162),平定军升为平定州,属太原支郡,领平定、乐平二县。

  元代,山西分为晋宁路、冀宁路、大同路,平定属冀宁路之太原府。至元二年(1265),省平定县,其地入平定州。

  明代,改冀宁路为冀宁道,平定归属未变。

  清代,雍正二年(1724),平定州升为省直隶州,领寿阳、盂县、乐平3县。

  民国初年,废府、厅、州,仅存道制,平定改州为县,仍属冀宁道。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10月平定沦陷,日军在县城组建了行政公署,准备长期占领(其实,其权力所及仅限于县城附近和交通沿线);而同时,中共领导的八路军,深入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以正太路为界,将平定县分为路北和路南。路北建立的平定(路北)县抗日政府,属晋察冀边区管辖;路南,又以平辽公路为界,分别建立了平(定)东和平(定)西两个抗日政府,属晋冀鲁豫边区管辖。抗日战争胜利后,1945年12月,平东、平西合并,建立了平定县(路南)政府,仍属晋冀鲁豫边区管辖。1948年8月,平定南北合并,成立平定县人民政府,归属榆次专区;1983年,实行市管县时,平定划归阳泉市属县,至今。其间,1959年至1961年,平定县一度时期曾划归阳泉市所属的郊区;县境内的一些村落,在历次区划调整中,分别划归了盂县、寿阳、昔阳、河北井陉和阳泉市。

主办单位:阳泉市人民政府台港澳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信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