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物篇】平定州古八景述略

发布时间:2021-08-30 00:21:52

    寰宇之内,大而一方,次而一郡一邑,各有景致。古往今来,骚人墨客借景生情,摭而歌之者甚多,但名目不一,各形图咏。不知从何时起,各地约定俗成,即把其名胜选定为“八景”,世代流传。明成化(1475)版《山西通志》卷七“景致”部分就记载了山西全省95个州县的八景详目(个别州县为九景或十景)。该书中所记的平定州(清代以来,阳泉境域大多属平定州所辖)八景为:冠山雨过、帽石烟凝、清泉浸月、红楼晚照、阳泉春色、白岸秋霜、五渡平波、双林古寺。

  400多年后,清光绪(1882)版《平定州志》卷二“舆地•山川”中也记载了州境八景的详目(与《山西通志》载目相同),并通过一些人的诗句介绍了各景的特色所在。

  红楼晚照:景址在平定上城之天衢阁(后改建为阳春楼)。据州志载:“相传今天衢阁处旧有楼,高若浮图,夕有返照,后遭火毁。”无名氏诗曰:“百尺危楼高拂云,晚来佳气倍氤氲。鸦翻金背渔归渡,雁落寒汀酒半醺。不独山光凝紫翠,更夸树色荡清芬。此时偏倚栏杆坐,笑捻吟须看夕曛。”

  冠山雨过:景址在平定城西南8里之冠山(状如冠而名)。无名氏诗曰:“层峦迭嶂接苍穹,更喜纱笼翠髻松。朝过雨岚飞黑水,晚垂虹带挂晴空。阴来云气连三岛,日上霞光近九重。柱笏频看情思好,漫吟佳句乐雍雍。”

  白岸秋霜:景址在平定城东南15里之西白岸村(古属东回都,今属锁簧镇)。无名氏诗曰:“榆关八月雁来秋,肃气棱棱暑气收。夜合苍旻银絮乱,晓凝碧岸玉花浮。色添枫叶红如锦,寒逼芙蓉醉若羞。更喜农家禾稼熟,涤场开酒乐悠悠。”

  阳泉春色:景址在平定城西15里之大阳泉村(因泉源有五,四季不涸,漾泉讹传而名,今属郊区义井镇)。无名氏诗曰:“此地从来先得春,桃红柳绿竞鲜新。有时雨过山添翠,长日溪流水皱鳞。似语野花开灼灼,唤人小鸟叫频频。回头更有南峰胜,青霭葱葱岱岳邻。”

  五渡平波:景址在平定城东北15里之五渡村(因古有五个溪滩,即五个渡口而名,今属郊区李家庄乡)。无名氏诗曰:“一湾溪水五重滩,雨后行人过最难。碧映山光留翡翠,清涵树色浸琅玕。风生浪卷湘潭橹,月映波沉碧玉盘。我欲放怀眈胜览,何如庄子坐观澜。”

  清泉浸月:景址在平定城西北30余里之蒙村山谷间(古称门村,因蒙村沟前后有3道门,即红岭湾、大石头、玉兰寺,其两边的石山形似门而名,清干隆五十四年(1789)《重修玉兰庵碑记》中有载,后谐音讹变为蒙村,今属郊区平潭镇,分称半坡、大村、庙上)。据州志载:“蒙村有清泉亭”,“蒙村山谷间上有龙母祠”,清泉池即在龙母祠的院中。无名氏诗曰:“榆关西去是通津,皓皓娟娟照水邻。翡翠光中开宝镜,琉璃影里浸冰轮。曾添廋亮楼头兴,也助长庚醉眼春。料得广寒宫阙远,持杯且饮莫逡巡。”

  帽石烟凝:景址在平定城西25里之蒲台山(又名狮子山、狮脑山,因山状如狮而名,今属郊区义井镇所辖)上。据州志载:蒲台山上“有巨石数丈,盘耸古松间,石上有穴,深尺许,中产菖蒲,水冬夏不竭,祷而辄应。”无名氏诗曰:“有石如山翠且高,无端烟霭四时包。晚云似练笼梳髻,夜月如纱映绿袍。淡抹远山青缕缕,寒分五渡水漕漕。今朝喜得攀跻乐,骐马归来胜驾鳌。”

  双林古寺:景址在平定城西南80余里之松塔乡宜同铺村西南山岗上(今属寿阳县管辖)。据州志载:双林寺是“唐时名普济院,宋大中祥符间(1008~1016)赐牒,有碑仅尺余,光鉴秋毫。”无名氏诗曰:“古木参天黛色新,中藏兰若隔松筠。长廊斋署飞训雀,宝殿钟敲接大宾。喜见老僧朝面壁,净修香积午迎人。闲来策马寻诗句,烟水云林总是真。”

  数百年来,上列州景吸引了无数游客观光览胜,同时,也为历代文人抒怀言志提供了素材,更为地方史官勾勒本土增添了秀色。据查,乡人孙杰、知州吴安祖(嘉庆十六年任)均有咏州八景之诗作传世(清光绪版《平定州志》有载);诗人白孕彩(明清之际州人)、著名思想家傅山(明清之际太原人)、尚书乔宇(明代乐平人)等也都有咏八景之力作收在清光绪版《平定州志》中。但是,随着岁月的流逝,或因自然风蚀,或因人为破坏,加之生态的变迁,城市的拓展,古州八景多已不存,昔日的美景几乎殆尽了;代之而来的不是林立的高楼,就是闹市的喧嚣。其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时代的进步,也透视出人们审美情趣和精神追求的变异。笔者认为,选定“阳泉新八景”应该摆上议事日程,成为而今阳泉民众议论的热门话题了。

主办单位:阳泉市人民政府台港澳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信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