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物篇】宅居习俗

发布时间:2021-08-30 00:21:53

    古往今来,宅居始终是人民群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衡量人们富裕程度和身份、阶层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不论什幺朝代,哪个时期,反映在宅居上的差别一直是很显明的。在旧中国,境内农村最普遍的民居是窑洞。其一般建筑在向阳的土垅上,因内碹材料的不同,分为土窑、石窑和砖窑3种。这种宅居的特点是冬暖夏凉,坚固耐用,且幽雅舒适,因而,千百年来为广大民众所青睐,至今,仍有一些村民不肯舍弃。境内城镇居民,则多居瓦房,一般为砖石结构或石木结构,3间5间者不等。比较富裕者或有权势的人,住三合头院或四合头院(分上下院和里外院两种),门外配以石狮或长方形的青石圪墩,并设石阶数级,门旁立有“上马石”。其整体布局对称严谨,做工精细、美观。至于豪门仕宦之居所,则多为组合式院落。其大院、小院相套互通,规模宏大,错落有致,三雕(木雕、砖雕、石雕)纹饰工艺讲究,烫金彩绘,富丽堂皇。例如今已辟为旅游景点的郊区官沟村的张家大院(即银园山庄)、小河村的石家大院(石评梅祖居)和平潭垴村的李家大院等,即属于此类,但数量极少。

  新中国建立后,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城乡居民的居住条件也在与时俱进,日新月异。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新农村建设中,许多富起来的农民建起了二层(也有三层的)小楼,和城市人一样,内设有客厅、卧室、盥洗室、厨房、卫生间、库房等,且室内以床代炕,冬季取暖为火炉或暖气,也有使用电褥及空调者。在水资源条件较好的村庄,自来水已入院进户。几乎95%以上的家户安有闭路电视,绝大多数的家庭安有电话,基本达到了小康水平。至于城市居民,随着旧城改造步伐的不断加快和新区建设的一步步推进,宅居条件大为改善,居民楼群雨后春笋般遍布市区各个角落,且水、电、气、暖等现代化设施齐全,社区环境优雅,服务日趋完善。近年来,通过房改,实施了住房商品化,人们的生活理念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不少人走贷款购房的路子,居住面积大大增加,多数家庭住上了宽敞、明亮、舒适的楼房,过上了美满幸福的日子。但仍有少数困难户房屋破旧或居所拥挤,有待改善;部分居民虽然住上新房,但债台高筑,偿还乏力,仍是压在人们心头的一块心病。

主办单位:阳泉市人民政府台港澳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信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