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大舞台”想唱你就来

发布时间:2021-08-30 05:27:31

  晚上7点钟的宜城,华灯初放,宜城一个个空地都成了黄梅戏爱好者的舞台,黄梅声弥漫着大街小巷。从各个朴素的演出广场走过,那位戴着帽子的中年男子或许便是某个剧团团长,那个白发老爷子或许便是某个编导,那个默默看着曲谱的阿姨或许便是曾轰动一时的名角儿,他们有个共同的名字———黄梅戏戏迷。

  “从小生到老生的30年”

  没有服装、没有道具、没有音箱,连灯光也都是借光于商场,四把二胡、三副嗓音、一小片空地和挚爱黄梅的心便足以自得其乐了,他们聚在集贤南路十八开超市门口的广场,原因很简单:戏迷多、超市的灯光能让人看得清谱,足矣。演出的时间也很随意,从超市亮灯到灭灯。

  卢老师是这个场的一名演员,从剧团退下来的,今年49岁,怀宁人。“一年中有八个月是在各个县唱戏。现在天气热,就到安庆来了,和这些老兄弟在这边拉琴唱曲儿。”他最擅长的是民间36本传统戏,他不唱小戏小曲,一唱便是一整出,这也是和周围几个场地的区别,也是他们在简陋之下还能吸引戏迷的原因之一。

  “唱了30年,从小生唱到老生咯!”对于报酬,卢老师笑道,“末了末了,也就‘民间艺人’这四个字罢了。”现在每晚都演出,戏迷觉得好的,给个音箱“电池费”。说到这个音箱,记者只见角落里一个正面有A4纸大小的音箱,效果当然也不尽人意,偶尔断断续续、呜呜咽咽。

  “我们梦想有一个好点的专业点的音箱,就够了。”67岁的刘老师俨如这个场的领头人,他一边说收拾好自己的二胡和一大包乐谱,搁到一辆很小的人力三轮车上,“超市要下班了,我们也该走了。”

  “我们是绿叶、是土壤”

  “这个‘家’发音不地道。”

  “尾音飘出去了,得补上来。”

  “这个转音的地方没有拉好。”

  这是黄梅戏爱好者口中的张导正在指导呢,老先生今年66岁了,科班出生,乐理知识深厚,唱念做打样样精通。记者见到他时,他正在西小湖边同乐剧团的演出场地上,他告诉记者,退休之后闲来无事,每逢傍晚便骑着电动车满城的转悠,广场演出的基本都为非专业的业余人士,他便上前“挑挑刺”,指点一二,逢着技痒的时候,也来拉上一琴,切磋一番。在和记者谈到其妹婿黄梅戏名角潘启才时,老人兴致尤浓:“他致力于黄梅戏专业方面,我则倾心于业余方面。”

  杨女士是同乐剧团的一名演员,她在剧团演出《天仙配》中扮演三姐,她告诉记者,该剧团共有二三十人,专业人士只有两三个,负责编排节目,他们常常受邀到各个社区进行演出,甚至走到乡村,在中老年朋友中很受欢迎。

  “全国各地的剧团都会来我们这儿进行广场演出,唱黄梅戏,进行交流切磋。”张导坦言,业余人士有的是对黄梅戏的热爱之心,但是在专业技能上确实存在很大不足,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非常需要专业人士进行指导。“的确,他们不专业,他们有很多的不足。但是像严凤英、韩再芬等等这些台上的名角儿,若是红花,那我们就是绿叶;他们是参天大树,我们就是土壤。黄梅戏,离不了老百姓。”

  广场演出是一种街头演出形式,既是黄梅戏普及的表现,也能促进黄梅戏更加普及。正如老人们所言,来小城的人,若渡船而来上岸便能闻黄梅声,若乘车而来离站便闻黄梅调,不用争议,这个城市已以“七仙女故乡”闻名世人。

来源:安庆新闻网 

安庆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