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红薯演绎振兴传奇——来自冠山镇甘井村的报道

发布时间:2023-04-27 08:49:05

  春日的平定县冠山镇甘井村生机勃勃。刚完成耕地、施底肥、订红薯苗的村民有了短暂休息,准备在5月初种红薯“大干一场”。新一年的忙碌承载着甘井人收获的希望。“红薯加工厂是我们村大力发展的农产品深加工项目,也是全村农业项目的领头羊。我们要做强、做精这一产业,让它发挥出更大的效益,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助力村民增收。”甘井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苏昇琴说。

  甘井,美丽的村名寄托着村民对村子发展的美好希冀。可多少年来,村子不仅缺水更缺发展思路,一直悄无声息地“藏”在这片山沟沟里,祖祖辈辈守着红土地种些玉米为生。2011年,一个在外打拼多年、事业有成,又对家乡充满无限深情的年轻后生苏昇琴返乡被推选为村委会主任。事实证明,群众的选择是正确的:他一上任就带领干部群众对村容村貌进行了彻底整治,昔日破旧脏乱的小村子换了新颜。2018年,他挑起了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的担子。新组建的支村“两委”班子带领群众踏上了振兴乡村的新征程。

  “村子只美不富,不行。要实现乡村振兴,不能守旧摊子、走老路子,咱必须坚持党建引领,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以科技支撑,让红土地‘生金’。”苏昇琴说。村里将发展的目光聚焦在脚下的红土地。这方热土适宜种啥?不能盲目臆断,必须因地制宜。苏昇琴马不停蹄带领村干部咨询权威机构,聘请农业专家,对土壤进行检测。检测报告有了结果:土壤富硒!不仅如此,这里的纬度、温度等均适合种植红薯。有了富硒土壤的检测认定和专家的指点,村干部干事创业的信心更足了。支村“两委”成员东奔西走调研红薯市场,了解市场需求,最终大家形成共识:“小打小闹成不了规模,不行;红薯品质没有保障,不行;种下去卖不了,不行。必须勇于突破,寻求创新。”

  大力发展红薯种植加工产业,甘井村绘出了一幅产业结构调整“蓝图”。

  甘井各家各户以前也零星种过红薯,但品种老,外形、口感不太好,以自种自食为主。村干部认真调研,引进了红薯界“新宠”——外形修长、口感软糯香甜的红薯品种商薯19、西瓜红和济薯26。他们还请来专家,引进先进的栽培技术,提高了红薯成活率、产量和品质。

  以前,村民不愿意规模种红薯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担心卖不了。为此,2019年,村里便派人入户,按统一标准分拣红薯,并进行统一包装,再以每公斤3元的价格统一回收,让村民种植红薯没有后顾之忧。通过科学种植与统一管理,甘井村的红薯种植面积发展到了现在的200多亩。

  提起“卖红薯书记”苏昇琴,许多人竖起大拇指。苏昇琴带头,充分发挥网络优势,拍摄红薯种植过程,展示红薯种植细节,分享村民种植趣事,积极通过抖音、快手、朋友圈等各种途径,广泛宣传。2019年,甘井村的红薯以每公斤3.6元的价格火爆销售,销售总量4000多公斤。

  销售势头好,村民奔头足。甘井村常住人口只有300余人,而且60岁以上的老人占一多半,能种红薯的劳动力只有三四十人。如何破解劳动力短缺难题?大力推行机械化。村里统一购买了起垄、铺膜、滴灌一体机和旋耕机,为广大红薯种植户提供优质而低价的服务,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

  2020年秋,红薯喜获丰收。村集体以每公斤4元的价格回收,以每公斤5元的价格销售,十多天便销售10余万公斤,销售额达50万元。红薯不仅在平定县城、阳泉市区受青睐,而且远销北京、天津、上海、呼和浩特等地。

  延伸产业链,提升红薯附加值。2021年,村里购置设备、修建厂房,办起红薯加工厂,以商薯19红薯为原料,生产粉条、粉丝、红薯干等方便食品,并安排了十余名村民就业。去年,甘井村又购置了粉皮加工机,进一步扩大生产品种。从种、销到加工,一条看得见的红薯产业链悄然延伸。

  “我60来岁了,出去打工也找不到满意的营生。做红薯粉的活儿不陌生、上手快,一年下来能挣1万来块钱。”村民王拉小说,“在红薯加工厂干活,守家在地顾得上家、花销还少,我挺满足。”

  红薯产业发展得风生水起,村里又谋划上了特色旅游。他们将村里闲置的老院子整刷一新,引入文化活动策划团队,适时举办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特色团建活动。“如果团建基地办得好,就能带动村民开农家乐。有了人流量,村民家里的农副产品就不愁销,村里的手艺人、秧歌队、农民书法家都有了用武之地。乡村有了活力,还能吸引更多有志之士进村谋发展,大家团结起来发展产业,乡村就能兴旺起来……”苏昇琴对未来充满信心。(任继萍 苏玲玲)

  来源:阳泉新闻网

  稿件由阳泉市台办提供

主办单位:阳泉市人民政府台港澳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信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