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长沙新闻

荒山入市农民入股 “种”出上百家企业 浏阳永安镇西湖潭村尚东产业小镇一期南北园年产值已达15亿元,占地约600亩的二期项目即将启动

发布时间:2023-05-30 10:26:28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颜开云

  350多亩荒山上建成了现代化产业园区,年产值达15亿元;

  村集体经济收入从每年不足3万元,到去年突破220万元;

  村民人均年收入从1.8万元增加到6万元,媲美长沙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短短五六年,发生在浏阳市永安镇西湖潭村的变化,用“翻天覆地”来形容也不夸张。

  这一切,源自2017年开始的那场集体经营性土地入市改革试点。作为改革的结晶——尚东产业小镇,目前正准备启动占地面积约600亩的二期项目建设。未来5年,园区计划扩充规模到1000亩以上,预计产值达到60亿元。

  “三个两”的改革模式

  唤醒“沉睡”的土地资源

  尚东产业小镇一期坐落在开元大道两厢,形成南、北两个园区。

  “这块地方原来是一片荒山,一共354.38亩。”77岁的栗阳成是西湖村(后合并为西湖潭村)的老支书,他说,荒山20年前租给一位老板种花木,每亩地一年租金只有45元,算下来总共不过1万多元。

  直到2017年,沉睡的土地资源终于碰上“唤醒”的契机——永安是远近闻名的“家具之乡”,但“小散乱”的家庭作坊多,环保、安全隐患大,当地有意打造一个家具制造产业集中区,实现转型升级。

  西湖潭村的这片土地为各方看好,但对一个村而言,想一次性拿下几百亩用地指标,谈何容易。

  恰巧,浏阳当时已被确定为全国33个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县(市、区)之一,其中包括集体经营性土地入市改革。由此,原有的“条条框框”在一定程度上得以突破——在不同村甚至不同乡镇之间,可对用地指标进行调整。

  抓住这个宝贵的机遇,永安镇摸索出了“两入两统两保”的集体土地入市新模式。

  “两入”,即土地入市、农民入股,西湖潭村五个村民小组198户村民,将354.38亩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统一流转到村级土地合作社,合作社到国土资源部门挂牌,由运营开发商——湖南星辰企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星辰公司)通过招拍挂的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

  “两统”,即统一规划建设、统一安全环保。其出发点是提高土地利用效益,保证土地安全底线。

  “两保”,即分红保收益,厂房保未来。一是合同约定,运营开发商每年给予村级土地合作社8000元/亩的固定分红;二是政府要求园区30%的厂房须自持经营,其中10%锁定在村级土地合作社名下,不允许出售,以确保村集体和村民收益有保障、可持续。

  “四方共赢”的改革成效

  老百姓的获得感满满

  “改革成效逐步显现,可以说是达到了公司、政府、村集体与村民四方共赢。”永安镇相关负责人表示,西湖潭村通过集体土地入市进行产业开发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案例。

  “从公司层面来看,通过土地入市,获得了集中连片的土地资源,通过农民入股,不用一次性缴清土地价款,减轻了项目启动的资金压力。”星辰公司常务副总经理蒋雪玲介绍,目前尚东产业小镇已建成24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和配套用房,招引入园企业110余家,其中90多家投产。

  而从政府的层面来看,有效盘活了农村集体土地,实现了土地利用集约化、企业布局集中化、园区建设社会化、社会治理便捷化。

  对于村集体和村民来说,土地改革带来的好处更是显而易见。

  工业用地使用年限为50年,星辰公司按协议每年发放分红8000元/亩,这比之前45元/亩的租金增加了170倍,且每隔5年上涨5%。

  “星辰公司每年支付283万元分红,村集体得30%,入股村民得70%,村集体仅此一项每年就进账80多万元。”西湖潭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王和胜说,2016年该村集体经济收入不到3万元,2017年就猛增到85万元,去年已超过220万元。

  老百姓的获得感满满。除了土地分红,产业小镇项目为村民创造了许多创业就业机会。据统计,园区提供了2000多个岗位,其中90%以上是当地村民上岗。

  “身边很多年轻人都回来了,司机、文员、工人,只要不太挑,基本上能找到合适的工作。”西湖潭村的李佳,原来在深圳电子厂打工,现在园区物业做客服,一个月工资4000多元,家里每年还能拿到两三万元分红。“走路上下班,只要5分钟,老人孩子也能照顾到。”家门口就业,让李佳很满意。

  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以产业大发展助力共同富裕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西湖潭村依托集体土地入市,走出了一条打造产业小镇、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尚东产业小镇满足了长沙内五区工业企业外溢需求和周边三大国家级开发区的配套要求,已入园企业形成了机械制造、新材料、家居建材等三大支柱产业为主聚集发展的良好态势。”永安镇相关负责人表示,政府将继续提供强有力支持,帮助企业把项目建成“产业科技型、运营智慧型、城乡融合型”的特色民营经济园区。

  据了解,目前园区正在抓紧二期项目开发,新建40万平方米以上的标准厂房,力争新引进企业300家以上,重点引进规模以上企业,届时可提供就业岗位6000余个。

  有了人气,就有活力。对此,开超市的柳志文感触最深。好多年前,他在村里开了第一家小卖部,生意一直不温不火,“一天收几百元钱,还有不少赊账的”。现在,小卖部升级成了连锁超市,每天营业额最多时能超过1万元。“周边有七八家超市了,还有餐饮、KTV等等,从园区到村部这条路成了‘消费一条街’。”柳志文笑道。

  村集体的“腰杆”挺直了,发展底气更足,能更好地为民办实事,干部群众的精气神也焕然一新,进而形成良性循环。

  各级各类项目也纷至沓来。如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人居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等项目相继实施,西湖潭村已完成蜕变,正振翅高飞。

  产业兴、乡村美、农民富,未来可期。

      稿件由长沙市台办提供

长沙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联系邮箱:stbxzc20130516@163.com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