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彭雅惠
6月29日至7月2日,长沙的高温挡不住第三届中非经贸博览会引发一波又一波观展热潮。
盛会不仅汇聚68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多名各界代表参会、超10万人次观众观展,还吸引近400名中央媒体记者参与报道,数量是首届中非经贸博览会的近3倍。
央媒的“组团”聚焦,将中非经贸博览会的盛况和影响传播得越来越远、越来越广。
国内外、全方位展盛况
“首届中非经贸博览会以来,中国持续扩大对非洲的进口。第二届中非经贸博览会签约项目金额达229亿美元。第三届中国—非洲经贸博览会将于6月29日至7月2日在长沙举办,精彩还将继续……”
“湖南长沙,第三届中非经贸博览会自6月29日开幕以来,中非友好合作、互惠互利的场景不断出现——”
连日来,人民日报刊发整版特刊及《合作共赢 未来可期——第三届中非经贸博览会纵览》等一批重点报道,展现湘非合作、盘点展会成果。
新华社派出全平台近百人团队,播发各语种稿件300多条,大批重点稿件在超百家国内外主流媒体落地。视频《跨越山海来“湘”会》等报道全网置顶,引发全球关注;《中非再“湘”见,经贸合作迈上新台阶》英文报道在尼日利亚《每日信报》整版刊发。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派出近150人的报道团队奔赴各大会场和展馆,全矩阵排布,推出多条电视报道,在《新闻联播》《东方时空》等品牌栏目播出,新媒体端则连续三天推出博览会相关直播。
“人民日报派出了一支庞大队伍,投入融媒体报道,全方位展示中非经贸博览会。”人民日报社国际部记者杨迅说。
“从6月28日至今,新华社本届博览会各语种报道创历届中非经贸博览会新高。”新华社湖南分社记者张玉洁表示,这些报道既立足湖南也放眼世界,从多个维度讲述中非经贸合作往来的故事。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中心刘柏煊介绍,总台新闻中心前后方团队密切配合,经济部在博览会上采访国家部委、国家智库、非洲经贸团负责人,第一时间权威发布多组重点报道与关键数据,每日滚动推出动态消息和新闻特写,透视中非经贸合作的新领域和新动向,充分展现中非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丰硕成果。
此外,经济日报推出整版特刊,深入展现了中非、湘非经贸合作从传统贸易、工程建设领域向数字、绿色、航空航天、金融等新兴领域延伸的进程,全面展示出湖南作为地方对非经贸合作的窗口形象;光明日报推出《中非合作的路越走越宽——第三届中国-非洲经贸博览会现场掠影》等一批重点报道;中新社积极联动全球华文媒体讲好中非经贸合作故事;科技日报、人民政协报、中国纪检监察报、工人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妇女报、农民日报等央媒均聚焦中非经贸博览会,推出多条相关报道。
新视野、新格局看湖南
“建通道、谋创新、拓平台。湖南加快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对外开放迈上新台阶。”7月2日,《人民日报》推出的大篇幅特别报道《湖南积极落实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对外经贸合作走深走实/努力建设内陆开放高地》成为全网阅读热点。
从中非经贸博览会出发,央媒报道不局限于湘非合作成果,还深入报道了湖南打造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的实践。
“采访中,我发现湖南的开放程度比印象中更高。”中央广播电视总台CGTN记者戴铠亦感叹,不论展会观众还是组织方的热情合作,都给他留下深刻印象,“这次展会整体组织得很好,新闻服务保障工作到位,媒体报道数量和质量都有提升,扩大了展会和湖南在国内外影响力。”
展会期间,很多非洲政要和著名企业家阅读了《中国日报》重头报道《湘非合作迈上新台阶 对非贸易驶入快车道》。“我们连续三天推出英文会刊,不仅报道展会,也报道对外开放的湖南。”中国日报新媒体中心记者徐洁茹说,她看到大批湖南观众观展,非常愿意和非洲人进行交流和贸易,正是这种开放的态度和努力,一点一滴积累,促成中国成为非洲最大贸易伙伴国。
徐洁茹告诉记者,《中国日报》计划为本届展会制作综合报道视频,其中包括对湖南开放发展情况的展现,“这是对湖南形象的一次新认识,也是讲好新时代湖南故事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稿件由长沙市台办提供
长沙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联系邮箱:stbxzc20130516@163.com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