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厚植深耕,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三年踔厉奋发,锚定“三高四新”美好蓝图;三年团结奋进,书写“何以长沙”的时代答卷。长沙,终成了世人的诗和远方;长沙,更成了长沙人的幸福家园——
“何以长沙”的时代答卷(牢记嘱托 勇毅前行——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报道)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李 颖
6600万湖湘儿女不会忘记,三年前的这个美好时节——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勉励湖南打造“三个高地”,践行“四新”使命,为湖南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1000万长沙人民念兹在兹,三年前的这个高光时刻——习近平总书记亲临长沙,深入山河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马栏山视频文创园、湖南大学岳麓书院,考察长沙发展先进制造业和文化产业、加强和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传承弘扬优秀历史文化情况。
如大江浩荡,如风雷磅礴。长沙的再出发,因为总书记的到来,有了更高的起点;长沙的未来,因为总书记的嘱托,而更具想象力。
“关键核心技术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要坚定不移把制造业和实体经济做强做优做大。”
“一定要牢牢把握正确导向,坚持守正创新,确保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新时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青年人正逢其时。希望同学们不负青春、不负韶华、不负时代。”
殷殷嘱咐,言犹在耳,回荡星城。牢记总书记的嘱托,长沙锚定“三高四新”美好蓝图,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翻开了宏大叙事的崭新一页。
三年后,蓦然回首,长沙变了。
一辆汽车从湘江上空优雅地飞过。这是今年8月26日全国首个飞行汽车跨江运行场景,它带给世界的美妙涟漪,开启了这个城市科幻版的未来。
今天的长沙,是一座网红之城。今年五一期间,五一商圈“5天破500万人次”再度出圈。从文和友的旧街区到坡子街派出所,从臭豆腐到茶颜悦色,从岳麓山看日出到万家丽看日落,各大打卡胜地层出不穷。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与外地来的游客,一起见证了一个网红长沙。
今天的长沙,是一座幸福之城。位居2023年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第三名的长沙,全市民生支出占比75%以上,连续三年推进十大民生实事,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稳居中部省会第一,房价收入比保持全国主要大城市最低。
今天的长沙,是一座活力之城。2022年全市经济总量增速、常住人口增量排名万亿城市“双第一”。180家世界500强企业落子星城;今年7月,长沙获评“2023高质量发展十大标杆城市”“2023高质量发展营商环境最佳城市”。9月,长沙再次成功获评“中国投资热点城市”。
“将长沙打造成为全球研发中心城市,使之成为湖南现阶段创新驱动发展的第四项标志性工程。”今年6月19日,2023互联网岳麓峰会上,湖南省委书记沈晓明擘画了这一新目标、新构想。
省委副书记、省长毛伟明在研究部署长沙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建设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瞄准“全球一流、国内领先”目标定位,不断开辟发展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增创发展新优势,将长沙打造成为全球研发中心城市。
7月5日,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吴桂英调研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建设工作时强调,要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快搭建功能性公共服务平台,持续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全力推进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建设。
这是一个非比寻常意义深远的秋天。
9月1日,长沙市全力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首开式在世界计算·长沙智谷举行,一批重大项目现场集中揭牌、签约或开工。
9月5日,全市园区制造业提升项目观摩暨工作推进会议召开,副省长、市长周海兵强调,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产业园区是主战场、主阵地、主力军。
千载后,惊鸿一瞥,长沙又没变。
三千年未改其名,三千年未变其址,还是那座历史文化名城,还是那声“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呐喊。红色是其耀眼的精神内核,绿色是其璀璨的生态底蕴,古色是其厚重的文化基因。
从历史维度看,长沙底蕴深厚,人文鼎盛;
从现实维度看,长沙乘风破浪,炙手可热;
从未来维度看,长沙活力澎湃,无远弗届!
变的是青春面庞,不变的是开放襟怀
长沙真正的雄心,绝不仅仅是网红城市。
徜徉在长沙大街小巷的人们,在网红“顶流”肆意打卡,早已不限于吃吃喝喝。
有句很流行的话:你要悄悄地努力,然后惊艳所有人。
这句话用在长沙的身上,也很是形象。
披着休闲和娱乐的外壳,长沙表面上营造了一种松弛感,一种惬意轻松、闲适安逸的氛围。
千架无人机变换着“手可摘星辰”“我爱长沙”等图案,将长沙夜空浪漫点亮,“看万山红遍”山水国画光影闪烁在湘江两岸灯光秀……恢弘瑰丽的长沙夜景,不仅仅是声色光电,更是价值观的传递。
看似云淡风轻无甚野心的长沙,既不是国家中心城市也不是副省级城市的长沙,拿着普通省会城市的剧本,相继赶超郑州、福州、西安等一众城市,2022年GDP接近1.4万亿元,在万亿俱乐部城市中成为当之无愧的增长冠军。
家住月亮岛的湖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沈念说:“一江两隔,河东繁华,河西时尚,这是长沙的魅力。我住在河西,每有外地朋友来长,必定把他们带去渔人码头、岳麓山、太平街、国金中心等地标所在,可以说是外地朋友帮我建立起对长沙夜生活的具体认知……敢为人先,开放包容,在不被眷顾的命运面前不低头不服输,吃得苦霸得蛮,在勇毅前行的生命途中写下不同的人生传奇。”
一语道破长沙两副截然不同的面貌:一面是江南碧玉,一面是铮铮硬汉。既有浓烈的市井味道,又有非凡的精英气息。
这是长沙独有的“反差萌”。两种迥然不同的城市气质,完美地交织融合,“魅力值”不断攀升的长沙,对外开放闪亮出圈,惊艳着人们的目光。
观世界,居长沙,当然不仅仅是为了吃喝玩乐。这座山水洲城,正用自己的方式讲述长沙故事。
更有多元创意的媒体艺术品牌闪耀。
梅溪湖大剧院、长沙音乐厅、李自健美术馆、谢子龙影像艺术馆、P8星球等艺术场馆云集,无艺术,不青春!
在长沙,转角便可遇见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媒介:“新青年元宇宙星际广场”“长沙地铁数字艺术馆”“AR彩云隧道”……媒体艺术的呈现空间不再是博物馆或艺术馆的专利。
“媒体艺术”与“都市生活”紧密交融,激起每一个身处其中的人,由内而外生出向善、向美的自驱力。
创智园、众创园、中国网络文学小镇、弗彗谷视频文创基地,短短几年,马栏山从浏阳河畔的一片荒芜之地,崛起为一座对标北京中关村的文化创意产业园,汇集起各类文创企业近5000家,2022年园区企业实现营收633.5亿元。
更有内外畅联的国际经贸沟通平台。
继2019年6月中非经贸博览会永久落户长沙,2020年5月,长沙发起“一带一路”青年创意与遗产论坛特别对话,号召世界青年共同创造更加繁荣美好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今年5月,是香山旅游峰会、国际工程机械展;6月,是互联网岳麓峰会、“一带一路”青年创意与遗产论坛;7月,是中非经贸博览会、新媒体大会……世界级、全国性知名展会高频率举行,让长沙频频热度出圈,“国际范”席卷了这座城市的街头巷尾。
来长沙,看世界。
以会兴城。凭借对产业纵深的打造、对品牌的提升,长沙的展会不仅是从“秀场”变成“卖场”,更是成长为炙手可热的“生态场”。
通过一次次展会,来长沙不仅仅是看长沙,更能体验世界,也更能理解世界。
“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长江经济带中心城市、“一带一部”首位城市;京广高铁、沪昆高铁在此交会,直达全国23个省会城市和直辖市;黄花机场上榜全球百强机场,通航海内外145个机场,“四小时航空经济圈”持续巩固……
中欧班列翻山越水,连续四年稳居全国第一方阵,年开行量超过1000列,以更加开放自信的姿态与世界相拥,实现中欧跨越大陆的“握手”。
国际贸易圈不断增效,中非经贸深度合作,对非贸易规模三年增长3倍。2022年全市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RCEP协议成员国、东盟国家进出口额分别达1287.9亿元、1167.8亿元、755.4亿元,均保持20%以上增长。
国际朋友圈不断扩大,与34个国家的55个城市结为友好城市或友好经贸合作城市。
千年前,带着“长沙”文化符号的釉下多彩陶瓷,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远销29个国家与地区。
2022年首届长沙旅发大会在铜官窑举行,坐拥人文自然盛景的长沙文旅踏着空前发展机遇,迈向广阔的星辰大海。
更有择天下英才而用之的卓越胆识。
“选择了长沙,就选择了实现‘三高四新’美好蓝图的主战场,选择了历史与现代兼具、工作与生活平衡的幸福之都,选择了精准引才、科学育才、用心留才的人才高地!”
这是今年8月30日,长沙“城市合伙人”超级实习生优秀学子代表、留长优秀青年代表分享在长沙实习与工作的心得体会。
这一天,雷诗雅等20名同学获评长沙“城市合伙人”超级实习生称号,王恩海等13名同学获评长沙“城市合伙人”优秀实习生称号。33名超级(优秀)实习生均受聘为“长沙青年推荐大使”。
带领眼中有光、脚下有路、肩上有责、心中有德的新长沙青年,在山水洲城大舞台上施展才华、实现梦想,长沙计划到2024年打造成全国青年发展型城市示范标杆。
2022年的长沙,以18.13万的人口增量拿下全国第一。近年中高端人才净流入率长沙稳居全国前三,“人才吸引力指数”居中部第一。
吾心安处是吾“湘”。这是青年与城市共荣共生、双向奔赴的一个缩影。既留得住人才,又留得住人心,是长沙对做好全市人才工作的明确要求:来真的、干实的,就是要真心实意服务人才,把人才摆在C位;来真的、干实的,就是要真材实料支持人才,让人才巅峰出道;来真的、干实的,就是要真抓实干成就人才,助力人才破壁出圈。
长沙深谙人才之重要性,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出台人才政策升级版45条;全球招揽顶尖英才,创新树培产业帅才,广泛集聚青年俊才,培育壮大技能匠才,激荡起一池“人才活水”。
海纳百川、求贤若渴,长沙的人才政策只有升级版,没有最终版。
那些掠过城市上空的飞鸟在秘密耳语:也许,长沙不是世界的驿站,而是人们的归宿和终点。
更有历史的厚重与市井的烟火相互碰撞。
从“一帆随远水,百口过长沙”的画图,到“今朝与君醉,忘却在长沙”的悠游,再到“长沙十万户,游女似京都”的盛景,长沙自古就呈现出迥然不同的气质,包容互鉴的人类文明演进图景,在这里尤显生动。
亘古绵长的悠久历史沉淀成一层又一层的厚土,长沙马王堆汉墓、简牍博物馆、湖南博物院等传统文化名片闪耀着璀璨光芒。
文夕大火,烧毁的是长沙城自春秋战国以来的文物积累,却未曾烧毁长沙的文脉和心气。
从殷商青铜的古朴厚重,到楚汉屈贾的君子情怀;从盛唐人文的鼎盛荟萃,到宋代儒学的弦歌不绝;从红色土地的热血滋养,到绿水青山的美丽画卷。这座装满乡愁的山水洲城,正散发出前所未有的时尚魅力。
从潮宗街古迹云集,到西园北里翠竹丛生;从白沙古井幽幽,到天心阁云影徘徊。烟火中的诗意如此浪漫,每一处斑驳的时光都弥足珍贵。
这样一个长沙,在最大程度上,守护了自身文化基因的延续,守护了城市精神结构和人们生活秩序的稳定。
她守护的,更是人心。
习近平总书记说,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
那么,来长沙,就不仅仅是为一时一境的欢乐,更是为了寻找人类的未来栖息地。
古木参天、绿荫如盖的岳麓书院,檐前“实事求是”匾额高悬。长沙在变,变的是相继奔赴的青春面庞,不变的是纵横无界的精神疆域,是其道大光的精神力量,是改革开放高地的落落襟怀。
变的是制造迭代,不变的是钢铁雄心
来长沙看风景、休闲旅游的人们可能难以理解,这座烟火鼎盛、人文荟萃的城市,其内在真身却是一座重器云集、体系完备的制造业重镇。
长沙的制造业源远流长。
在长沙杨家山65号的春秋晚期墓葬中,出土了一把钢剑,这是迄今考古发现的中国最早的钢制品。
“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商四羊方尊,就出土于长沙宁乡炭河里,这里出土青铜器3000余件,因此又被誉为“南中国青铜文化中心”。
宋真宗天禧年间(1017—1021年),全国各地制造的漕运官船共2916艘,其中湖南地区的潭州280艘。“潭州能制造装载漕米万石的巨舰”,从造船技术而言,其技术水平之高超亦可想而知。
潭州就是现在的长沙。
藏器待时,风云重起。
中国正在经历近几十年来最深刻的制造业变革。
长沙制造从来就没有停下步伐,它夜以继日地找寻着自己最好的模样,找寻根植于这座城市血脉中的制造业基因。
2022年,长沙GDP总量约1.4万亿元,其中工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44.7%。
“关键核心技术必须牢牢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制造业也一定要抓在我们自己手里。”三年前,总书记走进山河智能,殷切话语至今犹在耳畔,鼓舞着长沙众多企业朝着世界顶级装备制造业企业的目标奋进不懈。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2021年初,《长沙市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三年行动计划》出台,加快建设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航空动力等产业集群。
世界最高泵送纪录、世界最长混凝土泵车、世界最大上回转塔式起重机、世界最大旋挖钻机、国产最大直径盾构机……“工程机械之都”从来不是浪得虚名,近年来长沙持续领跑,不仅多个产品市场占有率第一,更是创造了多个全球之最。
坚持做好一件有价值的事情,坚持把它做到极致。对于长沙来说,先进制造业,就是这样一件有价值的事情。
对于长沙来说,这也是城市价值观的一部分。
2022年的春天,山河智能面向全球发布了8款地下工程高端装备。“这些‘超级装备’有多款为行业首创、世界领先,是我们坚持先导式创新和差异化发展而交出的阶段性答卷。”山河智能董事长、首席专家何清华说。
2023年9月,100余台高空机械设备从长沙山河智能园区出发,发往欧美、中东、东南亚等地。
不止山河智能。
以三一重工、中联重科、山河智能、铁建重工、星邦智能等优秀企业为代表的长沙工程机械产业集群规模连续多年居全国第一。2022年,长沙工程机械产业集群规模企业总产值达1990亿元,利润约90亿元,行业的资产总额、营业收入、利润总额连续13年居中国首位。
长沙先进制造业已由工程机械一业独大,发展至拥有五大千亿级产业集群、五个千亿级园区、逾3000家规模工业企业,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数量居全国第一……
2023年3月,长沙市制造业发展促进中心挂牌。
作为制造大市,长沙究竟有多卷?
“这里藏有中国未来工业的蓝图!”《华尔街日报》这样赞誉三一集团18号车间。这是继博世长沙被遴选为长沙首家世界级“灯塔工厂”后,第二家获得“灯塔工厂”认证的工厂。
“凡是计算机能做的事,决不允许人来做。”三一集团董事、执行总裁兼总工程师易小刚如是说。
按照自己的规则蓬勃生长,“链长制”“双链长制”“四两工程”“四个精准”“五链融合”等一系列长沙产业链建设经验被各地纷纷效仿。
坚持纵向成链、横向成群,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一个个“长沙智造”“长沙品牌”加速涌现。从一个重大项目到一个产业链再到一个产业生态圈,长沙产业发展的“滚雪球”效应加速形成,智能制造试点企业总数达1462家。
在2022年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榜单中,长沙由2021年的第10位进到了第8位,成都、武汉分别位列第9、第10。长沙获评国家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项目)27个,数量居全国省会城市第一。
这,或许才是长沙的真正雄心。
北斗导航、“京华号”超大直径盾构机等一批“长沙智造”挺进深空、深海、深地,C919大飞机、天宫二号、港珠澳大桥等“大国重器”中,处处可见“长沙造”“长沙芯”。
2022年,长沙市新一代自主安全计算系统集群在工信部先进制造业集群决赛中胜出,成为全市第二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开启鱼龙之变的,当属长沙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曾经,上个世纪第二汽车制造厂未能成功落户长沙,是长沙一大憾事。从一路追赶者到头部竞争者,再到如今站稳第一阵营,长沙汽车产业已然成为后起之秀。
2022年,全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688.7万辆,其中每15辆便有一辆“长沙造”。
放眼全国,长沙已成为最先集齐智能网联汽车领域四块国家级牌照的城市。
湘江奔涌,一个个动人的场景、一项项攀升的数字,见证了时代前进的强劲脉搏,也勾画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壮美图景。
“长沙智造”声名鹊起。
这些工程机械的巨子深知,只有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机遇,构建智能制造体系,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补齐产业短板,才能推动工程机械产业转型升级,在高质量发展的路上实现跃迁。
“通过智能排产、工业AI、数字孪生、全流程智能物流等数字化技术与制造流程的深度融合,这里可实现每6分钟下线一台挖掘机,每7.5分钟生产一台高空作业机械,每17分钟制造一辆汽车起重机,每20分钟打造一台臂架泵车。”中联智慧产业城有关负责人这样表示。
闻“机”起舞的长沙全力迈进“智造之城”。
三一集团、中联重科、山河智能、星邦智能、楚天科技、蓝思科技、盐津铺子等7家企业先后入围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蓝思科技成功入选国家智能制造标准应用试点名单。
或许,“智造”也只是长沙发展路上一个小小的升级,未来无限的长沙,很难被任何单一的词语定义。
这座城市,每天都在更新属于制造业的“拍案惊奇”。
长沙在变,制造业更新迭代,不变的是那颗强大的钢铁雄心,是先进的产业发展思维。
变的是科创图景,不变的是“敢为人先”
中国最早的地图、医学著作出土于长沙。
四羊方尊等商周的青铜器、马王堆汉墓的素纱襌衣出土在长沙。
世界上现存最早的铸铁件、钢剑、玻璃制品、天文学专著出土自长沙。
古代的“国之重器”诉说着往日的荣光。
科技创新,是长沙血脉里与生俱来的基因。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殷殷嘱托,“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
这座古老城市命运的齿轮开始加速转动。
“要在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上走在前、作示范!”这是湖南省委书记沈晓明对长沙的深切期许。
锻造国之重器,长沙技惊四座。国产最大直径盾构机“京华号”、天河超级计算机、分子束外延设备(MBE)、第三代杂交水稻……一系列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原创成果竞相涌现,无不展示着长沙科技力量与担当。
若垂天之翼,如蛟龙腾渊。岳麓山实验室、岳麓山工业创新中心、湘江实验室、芙蓉实验室等四大实验室已全部挂牌建设。
以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为代表性的新兴产业全面起势。以国防科技大学为策源地,长沙已培育形成新一代自主安全计算系统集群:1000多家先进计算骨干企业串珠成链、聚链成群,一个涵盖硬件、软件、系统、整机的产业生态已然形成。
长沙也成为目前全国唯一实现核心芯片全类型设计国产自主的城市。
自2021年获批“科创中国”试点城市以来,长沙就明确了打造科技经济深度融合“长沙样板”的目标。
长沙先后获评首批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全国创新驱动示范市,创新能力连续三年在国家创新型城市评价中排名第八,稳居全国第一方阵。
湖南湘江新区、自贸试验区长沙片区、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等国家级战略平台成为科技创新主力军,夯实了长沙打造科技创新高地的基础。
沈晓明表示,湖南既有创新的基因,也有创新的环境,湖湘文化蕴含的“敢为人先、经世致用、求真务实、开放包容”等精神特质正是科技创新所需要的。
2022年,上海市经济信息中心发布的《全球科技创新中心评估报告》中,中国有16个城市跻身百强,北京和上海两大城市双双排名全球前十。
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独特文化和思想,有自己的担当和使命。这一次,长沙不打算“抄作业”。
这一次,长沙找准了属于自己的关键词:研发。
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长沙开创性地将格局放在了“全球”,开创性地将视野定位在“研发”。
心忧天下,强烈的忧患意识,使得长沙干群上下血脉贲张。
敢为人先,辽阔的世界眼光,意味着在某个领域进入“无人区”。
这将是一次关乎梦想的远航。
力争成为世界视野里新的中国标签,除了创造历史,长沙别无选择。
“把最好的地块留给科研机构、最好的风景留给科研人员。”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吴桂英如是说。
“不破不立,要做就做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城市,中国就需要这样的城市野心。”
“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是一项开创性的伟大事业,惠及三湘四水,事关湖南高质量发展全局。”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左宏表示:“湖南的创新基因非常独特。”在深入走访调研中,左宏发现,湖南的创新基因中就有“研究所”基因。
她举例道,中联重科是从研究所发展起来的,三一重工是研究所出来的技术人员创办的。
一时间,市民、专家、社会各界热议全球研发中心城市。
长沙全力以赴背后的决心与勇气,是全市上下凝心聚力的燃情士气,是科技兴国“国之大计”的长沙担当。
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的硬核力量:长沙现有的58所高校中,有“双一流”建设高校4所,双一流建设学科达14个,总量居全国第九,材料、种业等学科领域全国领先;拥有独立科研机构99家,其中中央驻长机构16家、省属69家。
立足持续放大长沙强大的创新基因、丰富的科教资源、特色鲜明的产业基础和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等比较优势,聚焦研发平台能级、研发成果转化等方面的问题短板,《中共长沙市委长沙市人民政府关于全力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奋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的实施意见》出台,在“重点任务”中绘制了详细的“路线图”——“七大工程”,即研发企业(中心)集聚工程、战略平台支撑工程、创新能级提升工程、产业集群赋能工程、成果转化增效工程、科技人才强基工程、创新环境优化工程。
创新研发,长沙做对了什么?
由市委书记担任长沙市科技创新委员会主任;
近三年,全社会研发投入从265.86亿元增长到367.09亿元,增长38%,其中企业研发投入占比76.6%,居中部第一;
探索形成“政府引导+政策保障+金融支撑+全链条服务”科技创新“长沙模式”;
常驻和柔性引进“两院”院士64名,有24家市院士工作站、16家专家工作站。
实施“揭榜挂帅”重大项目和重大科技专项,累计突破“卡脖子”技术323项;
真金白银鼓励:对在长落地的世界500强企业研发中心,按“一事一议”给予最高10亿元支持,对于引进诺贝尔奖、图灵奖、菲尔兹奖获得者和院士等一流创新人才和团队,给予最高1亿元综合资助,2021年开始,连续5年,每年拿出5000万元专项奖励资金支持生物医药企业创新研发;
……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在国家超级计算长沙中心,“天河”新一代超级计算机系统正以每秒20亿次运算为众多领域持续提供算力保障。
今日之长沙,手可摘星辰的长沙,找准定位,主动融入国家发展大方向,以舍我其谁的气度、当仁不让的决心、矢志不渝的信心,以领先中部的作为、领军全国的勇气、领向世界的胸怀,正大步向着全球研发中心城市迈进。
未来之长沙,志存高远的长沙,她的宏大叙事,已不只关乎长沙。更大的课题和使命摆在她的面前。大地不曾沉睡过去,每一个身处时代洪流中的湖湘儿女,都在续写这座城市崭新的传奇,都在召唤着这座城市的雄心与梦想。
也许,考量一座城市的真正雄心,应该放眼下一个三年、五年、十年,甚至更远。
行走在星城大地,亲近这一方热土,心中鼓荡着梦想与激情。“盖世必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有非常之功”,这是历史的回响,也是未来的期盼。
天空中没有留下翅膀的痕迹,一辆汽车从湘江上空飞过,成为这座城市重要的象征和伏笔。
历史的如椽巨笔正在书写“何以长沙”的时代答卷。
稿件由长沙市台办提供
长沙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联系邮箱:stbxzc20130516@163.com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