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晚报9月24日讯(全媒体记者 贺文兵 通讯员 刘丙坤 宋秀闺 黄溪)爬升、转弯、翻筋斗……9月22日,宁乡沩山乡九年制学校的航模课上,该校副校长、“95后”物理老师张振宇正在指导孩子们放飞无人机。而就在不久前,当一架由该校师生自主研发制造的固定翼飞机,承载着无数目光,从西部山区飞往宁乡城区……这一新鲜事,当时刷屏了宁乡人的朋友圈。
山区孩子“开飞机”名声大噪
沩山,地处宁乡市西部山区,这里的孩子从未想过可以亲手操控着飞行器,冲出环绕身边的大沩山。如今,宁乡西部山区孩子“开飞机”名声大噪,离不开“95后”老师张振宇。
2017年,从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毕业的张振宇被分配到宁乡西部山区的乡村学校任教。在和山里的孩子打交道的过程中,张振宇认为让学生对上学“感兴趣”是最重要的。
怎么让学生爱上课堂呢?“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参加了北京‘放飞梦想’的航模班,在那里见到了新型的课程——航模课,对于理科生的我来说,航模的有关知识理解得非常快,也发现了航模融合了物理、数学、地理、美术等跨学科内容,既契合双减政策又丰富学生的见识,这不就是我想要的课堂吗?”张振宇说。
让飞机在大山里起飞,从此成了张振宇的一大心愿。张振宇决心从课本入手,他将各式各样的航模飞机带到学生面前。他把学校操场变成“机场”,利用课余时间带着学生做着各种各样的飞行实验,目的是要为孩子们筑下了“航天梦”。
在航模课中,物理知识化作了生动形象的实例。张振宇在课堂上抛出问题,并因势利导相关知识,学生们兴致盎然参与讨论。对于大山里的孩子们而言,这是一门充满新奇的课程。
“谁能让这飞机飞上天?”“谁能让它转弯?”“谁能让它飞得更远?”有了飞行的基本原理,同学们兴趣高涨,纷纷动手动脑“造”飞机。在试飞行程中,各种问题不断出现,张振宇和同学们一起探讨一同解决。
航模课上种下“飞天”的种子
通过手掷、弹射、橡筋动力、无线电遥控、试飞……一步一步把理论变成实践,大家对学科知识有了更深的理解与思考,孩子们对飞向蓝天的向往与热爱也在心中滋长。
“无人机飞起来,与流体力学、地面磁场、天气等因素有关。”张振宇说,航模课程,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又让学生了解现代科技,提高实践应用与创造力。
从这一年起,校园的天空,时不时盘旋着大大小小的无人机。也是这一年起,同学们喜欢上了科学课程。张振宇发现,不少学生在动手制作上展现出了惊人的聪颖。
“老师,我们将垂直尾翼和水平尾翼翻转过来进行组装后,飞机不仅能飞了,还可以实现‘打转转’了。”一次航模课后,几名学生的实践和发现,让张振宇眼前一亮,他为学生的大胆判断、创新尝试、团结协作而暗喜。
刘巧是一名初二学生,性格腼腆内向,对无人机却有出人意料的热爱。课后,经常围着张振宇问东问西,学习成绩也大幅度提升。“张老师,我以后想当一名飞机制造师,希望能在无人机科研和应用领域有所作为。”刘巧的心中,已种下了“飞天”的种子。
为了当好学生的领航人,张振宇在工作之余不断充电,从飞控到无线电,从电力设备到动力设备到辅助材料,从工具制作、模型调试、航空航天,逐个攻关。几年下来,从航空零基础的“小白”到深入研究的“大神”,张振宇带领学生攻克了一个个难关。
“我们制造出了适应各种场景的小飞机,小飞机也在一次次实验、改进、升级中越飞越远,越飞越高。”张振宇介绍,制作飞机,经费投入对于山区学校而言困难太大,国外芯片太贵,国产芯片虽然只要80元一片,但又不能与常见的飞控系统相匹配。
于是,张振宇和同学们一起经过无数次的研究、试验,最终自主研发了一套新的飞控系统,完美解决这一难题。 “飞机容易炸机,一位爱心人士给我们捐了一台3D打印机,有些小零件,我们就自己打印制作。”
孩子们捧回航模大赛多个大奖
除了“造”飞机,张振宇还带着学生参加科创类大赛,这群山里孩子,接连斩获宁乡市创客大赛特等奖、湖南省航模航空大赛优秀奖、“飞向北京”航模大赛一等奖等多个大奖,并成功申请了3项国家专利。
今秋开学不久后,一架完全由沩山乡九年制学校师生自主研发的大型固定翼飞机,承载着无数目光,从学校启航,定航向宁乡城区飞去。飞机在孩子们和老师的操控指挥下,飞越大沩山,穿越多个乡镇的山山水水,直抵宁乡城区。飞机在城市上空盘旋后,又往学校“机场”飞回来,用时2个多小时、往返160多公里,带着全程录像,飞机稳稳当当降落在学校操场。
稿件由长沙市台办提供
长沙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联系邮箱:stbxzc20130516@163.com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