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长沙新闻

“五美”集成扮靓和美乡村

发布时间:2023-12-27 09:54:33

  规划为领、风貌为底、产业为基、运营为要、文化为魂,长沙积极推进美丽宜居村庄建设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祝林灿 通讯员 刘友琼

  屋场越建越美,口袋里越来越满,乡村居民的生活不断在家门口升级。大大小小的村庄如珍珠般成链镶嵌在长沙大地,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动人画卷缓缓展开,春夏秋冬,各有其美。

  近年来,长沙坚持把美丽宜居村庄建设作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创建的主抓手,通过乡村建设行动统筹推进,在政策制定、资源配置、资金安排等方面,引导资源要素向美丽宜居村庄聚合流动。通过“微改造、精提升”,现已建成美丽宜居村庄1767个,今年又新增15个美丽宜居村庄示范片和200个美丽宜居村庄示范点。

  规划为领,让乡村从“零散美”到“有序美”

  在长沙,和美乡村建设与国土空间规划有机结合,上下统筹一盘棋,根据不同村庄特点,打造出一批实用、好用、管用的村庄规划质量提升“样板”。

  “早些年,村民们赖以生存的田地主要在山上,水、路不通的问题大大影响了大家的生产生活。”长沙县黄兴镇沿江山村的李新学介绍,过去,进出村子的路坑洼狭窄,车行不便,长沙县以打造畅通、安全、舒心、美观的农村公路为目标,通过科学规划、统筹指导,在该村开出一条新路——木槽门至湖元组农村路。“通过道路建设,苗木、蔬菜等货运非常顺畅,我们村的整体产业也发展起来了。”

  在大围山镇,依托白沙古镇、大溪河两岸吊脚楼等得天独厚的禀赋,就地取材对道路、护坡等进行“精装修”,打造出一幅“烟雨江南”的乡村美景;在望城区乌山街道团山湖村,“水美湘村”名片不断擦亮,水生植物和农作物种植、水生态养殖、水生态研学、水生态民宿等多种业态为村级集体经济插上腾飞的翅膀……

  风貌为底,让乡村从“一片美”到“全域美”

  在长沙,环境美、田园美、村庄美、庭院美不断推进,让“近者悦,远者来”。

  在望城区茶亭镇一路游览,美不胜收的不只有春日里万亩油菜花海,还有沿途一座座青瓦白墙的农家小院。

  “我们每家投入5000元,由村上统筹,用于美丽屋场修建。”谭家园村的谭碧如告诉记者,通过统一规划建设,人居环境明显改善,也更能留住前来游览观光的游客。“我在自家庭院开了一家土菜馆,今年3月花海节期间,一个月就挣了四五万元,生意最好的时候,一天开了十几桌。”

  茶亭镇宣传文明办公室主任廖以介绍,在茶亭花海美丽宜居村庄示范片,当地计划将美丽宜居村庄集群与庭院经济相结合,通过培育‘一庭一景点、一院一特色’的庭院经济集群,进一步丰富旅游业态。

  产业为基,让乡村从“生态美”到“共富美”

  在长沙,特色鲜明、业态多元的农文旅产业不断涌现,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宁乡市双江口镇,左家山村以团头湖、闸坝湖为依托,大力发展柑橘生产和休闲采摘,每年全村橘农户均增收近万元;在望城区乌山街道金树村,一条集“养牛、赏牛、品牛”于一体的生态循环黄牛养殖产业链,让村集体年经营性收入由5万元增至50万元……

  “得益于良好的生态环境,我们大力发展现代休闲观光农业,去年成立的村集体公司也积极整合当地3家领头企业的资源,发展‘1+3+N’模式,联合推出亲子游线路和产品,打出‘遛娃季’招牌,实现业态互补、抱团发展。”长沙县黄花镇银龙村党总支部书记、主任粟国超介绍,近几年,当地通过发展观光、吃、住、购等一整条线的旅游体验项目,以及巩固农耕产业,从2020年到去年,村集体收入从40万元、86万元变成220万元,今年预计能达到400万元。

  运营为要,让乡村从“一时美”到“持续美”

  在长沙,美丽宜居村庄创建不是“一言堂”,而是“大家事、大家议、大家建、大家管”,让管护长效。

  在浏阳市永安镇芦塘村,家家户户的门口都贴上了村规民约“三字经”。这是村支两委充分尊重村民主体地位,通过组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共同拟定的。

  “小村规”撬动乡村“大治理”,村民们积极参与到屋场建设中。湾里屋场的党员、群众自发成立党员先锋岗、义务巡防队、义务清扫队等志愿者组织。广场舞爱好者胡桂兰11年来坚持组织广场舞队,自编自导,免费提供茶水、照明;体育爱好者于春林贡献出自家庭院,通过村民共筹共建,打造成村民健身广场……

  在这个过程中,村民们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村庄建设、运营、管理如火如荼。

  文化为魂,让乡村从“颜值美”到“内涵美”

  在长沙,乡村的颜值和内涵双料提升,“党建红”“非遗+”,美丽乡村内外兼修、形神兼备。

  望城区乔口镇蓝塘寺村以“党群齐奋进,再造七里湖”为方向,继承发扬烂泥湖精神,共同打造基层治理新模式。据悉,当地推行“雷锋文明存折”积分管理,通过积分奖惩机制,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参与村级事务的积极性。

  在长沙县江背镇,“长沙快板”“麻姑井糯米黄酒”“李氏腊味”“竹雕”“剪纸”……一个个非遗项目为其贴上文化金招牌;通过举办“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浏阳河文化旅游节”等各种节日节会展演、开设非遗文化研学课程,助推文旅融合产业发展,去年全镇旅游综合收入超4000万元。

  “接下来,我们将继续彰显绿水青山的生态底色,充分盘活乡村土地、农房等资源,强化运营管理,丰富乡村业态,全力推进美丽宜居村庄建设,全面推动长沙乡村宜居宜业和美水平进一步提升。”市农业农村局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处处长谢文表示。

(稿件由长沙市台办提供)

长沙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联系邮箱:stbxzc20130516@163.com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