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长沙新闻

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 长沙拾级而上

发布时间:2024-02-05 10:07:02

  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 长沙拾级而上(长沙全力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徐运源

  岁末年初,各部门单位相继晒出年度成绩单。来自市科技局的数据显示,长沙全社会研发投入实现历史性突破,总量达444.43亿元,同比增长21.07%;强度破“3”达3.18%。2023年,全市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238家、总量达7889家;新增省级以上平台408家,总数超2600家;在长8个省“十大技术攻关项目”成效显著,攻克关键核心技术52项;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1200亿元,增速超45%;跻身全球领先科研城市前30强。

  记者采访了解到,亮眼数据的背后,是长沙“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以高能级创新平台为引领,集聚优势资源开展技术攻关,加速成果转化”的路径愈来愈清晰。全力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奋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长沙正拾级而上。

  408家 以平台为引领,建强战略科技力量

  从世界范围看,全球研发城市或城市群大都具有研发机构和平台的高积聚性等特征。因此,长沙坚持“功能布局基于全球、研发任务源自全球、研发资源来自全球、研发成果用于全球”定位,将高能级创新平台作为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和科技创新高地的基石来夯实。

  对标“国内顶尖、世界一流”,过去一年来,长沙服务推动省“4+4科创工程”建设取得新成效,高位布局的“市十个重大科技创新标志性项目”成效显著,高水平国家级创新平台体系加快培育。

  以此为引领带动,2023年,长沙新增省级以上平台408家,其中国家级11家;各类创新平台总数超过2600家,其中国家级142家。

  通过高能级平台集聚全球高端创新资源,充分“聚能”“释能”“赋能”。以人才这个第一资源为例,全市科技创新平台成为研发人员聚集地,仅4家已运行的市级创新研究院就引进高水平人才357人。

  自2023年6月启动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以来,长沙突出平台引领的思路更加清晰,还专门出台全力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人才政策十条,旨在引育一批高水平创新平台、集聚一批高“研”值人才,助力高质量发展。

  半年多来,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建设顺利起航,在首开式上,包括世界500强企业研发中心和领军企业总部研发中心在内的40个重大项目现场集中揭牌、签约或开工。长沙驻北上广深四个招引专班累计引进研发中心项目100多个,其中“三类500强”企业投资项目30个。

  52项 集聚资源协同攻关,首创成果涌现

  通过集聚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平台、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转化落地一批高质量的科研成果,长沙的目标很明确。

  2023年10月,直径8.61米盾构机主轴承在长沙下线,标志着国产超大直径主轴承研制及产业化能力跻身世界领先水平。这是铁建重工发挥国家企业技术中心、超级地下工程装备湖南省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作用,联合上下游企业、高等院校协同攻关取得的硕果。

  盾构机主轴承被列入制约我国工业发展的35项“卡脖子”关键技术,是盾构机全产业链自主化的“最后一环”。直径8.61米盾构机主轴承的成功研制,使国产盾构机有了全系列“中国心”。

  发挥创新平台优势和基础引领作用,聚焦产业发展痛点发力,进而赋能产业链,这是长沙实施关键技术攻关的路径所在。

  长沙是知名的“工程机械之都”,工程机械、汽车及零部件、现代种业等产业特色鲜明。近年来,随着传统优势产业朝着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一些关键核心技术等卡脖子的问题凸显。

  为此,长沙每年征集发布100项关键核心技术需求,精准覆盖重点产业链,并按照“企业出题、政府立题、社会答题”的模式实施攻关。2023年,长沙顺利实施8个省十大技术攻关项目、19个市级“揭榜挂帅”项目和89个科技重大专项,攻克52项关键核心技术。

  随着科技创新平台的布局逐渐体系化,长沙的创新主体持续壮大,一批原创性、标志性、可视化的首创成果应运而生:三一重卡研制出800公里长续航电动重卡,填补国内行业空白;中国电科48所发布自主研制、用于生产碳化硅外延片的国产8英寸碳化硅外延设备,宣告国产第三代半导体专用核心装备迈进“8英寸时代”;“长沙造”国产最大直径竖井掘进机完成首秀……

  1200亿元 打通“两个一公里”,促进研发成果转化

  重大成果产出为转化应用落地提供了丰富的“源头供给”。2023年,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1200亿元,在长高校“三技”合同成果本地转化率提升至49.65%。

  为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长沙近年来相继打出多个政策“组合拳”。更为重要的是,从全面推进以科技成果转化为导向的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到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鼓励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揭榜,再到构建“成果转化基金+知识价值信用贷款”多元投入体系,长沙从多个环节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构建起了全链条支持政策。

  以新型研发机构为例,2023年,长沙在医药装备、新能源等领域新组建3家新型研发机构,4家已运行的市级创新研究院转化科技成果160项,其中在长转化117项。

  随着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建设深入推进,有专家指出,长沙提升研发成果转化率,还需打通“两个一公里”,即建设“概念验证中心”开启研发成果转化的“最初一公里”,以及建设应用场景打通研发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中试基地又是从研到产的“中间站”。

  长沙抢先谋篇布局,发布中试基地管理办法,2023年认定9家中试基地,部分基地填补行业空白。随后,湖南湘江新区认定4个概念验证中心和7个中试基地。以长沙经开区等为代表的园区连续多年发布场景化榜单,促进5G、AI、区块链等新技术快速落地。

  组建10余家技术转移基地,引进上海技术交易所中南中心,培育1700余名技术经纪人……翻看2023年成绩单,长沙的雄心不止于此。“新的一年,我们将深入实施成果转化增效工程,实施成果转化‘先用后付’‘先投后股’等改革,争创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郭塨说。

来源:长沙晚报

长沙市台办供稿


长沙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联系邮箱:stbxzc20130516@163.com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