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骆志平
开春后的这场冻雨在南方的天空走走停停,逗留得有些久,让二月的春风没能抬起头。还好,正当含羞的桃红冻得不敢露脸时,3月5日来了,一个温情的日子,催开了春天的笑容。南来的燕子,和往年一样,还在团山湖的堤岸眺望雷锋的身影,它们不知那颗闪亮的螺丝钉,一别62年,去了哪?为什么再也没有回到自己的家乡?却成为了人们永恒的牵挂。
许多人不知道螺丝钉隐含的寓意。1968年雷锋纪念馆开馆时,有人将雷锋精神提炼概括成了四句话,其中有一句表述为“像雷锋一样,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这就是螺丝钉精神的由来。
那个时代,人们生活在集体主义的世界里,每个人都把自己和公家的利益紧紧联系在了一起,如果将国家比喻成一台机器,每个个体就是铆在这台机器上一颗小小的螺丝钉,拧在哪,就在哪里奉献自己的青春和热血。
雷锋就是这样一颗小小的螺丝钉,不过比别人擦得更亮,做得更好。他将生命比喻成一滴水、一粒粮食、一缕阳光,用富有哲理的一问一答诠释出生命的意义。这不像一个只念过六年小学的人可以写出来的文字,然而,雷锋就有这样的本领,如果有人将其置入文学的殿堂,那一定是天底下最美的诗歌。
有人问我雷锋在哪里?我说:如果你用奉献定义人生,雷锋就在你身边;如果你用索取衡量价值,雷锋就永远离开了我们。很喜欢雷锋的那张笑脸,还有他的日记,本真原味的灿烂,本真原味的文字,一看就知道这是一颗纯粹的种芽,长在了一片没有污染的土地。
有人说,雷锋出生时像一朵苦菜花,是党的阳光雨露让他长成了向日葵。也有人说,雷锋是从《南来的燕子》中走过来,脸上的笑容比团山湖的春天还要美。在我看来,雷锋是一颗奉献的螺丝钉,心中装满了爱,装满了党、祖国和人民。
五六十年代,刚刚成立不久的新中国还很穷,生活中没有太多的新衣裳,从伟大领袖到一般百姓,吃的穿的都差不多,日子虽然苦,人心却暖和着,拧成了一根绳。党的语言全都是群众的语言,人们讲话写文章深入浅出,不绕弯子,时不时来点顺口溜、歇后语,通俗易懂,又琅琅上口,经常听得台下的老百姓笑哈哈。因为群众语言直白,无须再消化,写出来贴在哪,就成了战斗的口号,喇叭和广播里,每天除了革命歌曲就是鼓舞人心的话语,党指向哪,哪里就会呈现一幅热火朝天的画面。
没有攀比的生活,只有攀比的工作,在我看来,这就是集体主义精神。无私和奉献,锻造了无数革命的螺丝钉。整个社会就像一个大家庭,人人讲奉献,个个有激情,累了困了,看一场革命的样板戏,就能复活一身的力量。这种革命的浪漫主义,在那个吃不饱穿不暖的年代,好比粮食和武器,称得上是凝聚人心、战胜一切的法宝。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简单的一句话,就有了八千湘女上天山,就有了成千上万的知识分子从城市走向了农村。人人个个心中都燃着一团火,都想到最艰苦的环境中工作,让自己成为一个有益于祖国有益于人民的人。
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在老百姓心中,雷锋更多以做好事出名,至于工作上的事情,了解的人相对少一些。其22年短暂的生命,先后当过通讯员、农民、工人、解放军。当通讯员时,县委的领导个个喜欢这个一脸灿烂的小伙子,合影时喜欢把他拉在自己的身边;在团山湖当农民时,坐在沩水的岸堤上写出了《南来的燕子》,日夜耕耘,成为了优秀拖拉机手;在鞍山当工人,克服个子太小的不足,猫着腰开起了推土机,多次被评为厂里的标兵;在抚顺当兵获得的荣誉就更多了,优秀校外辅导员、抚顺市望花区人民代表、学毛著积极分子等等。他因公殉职后,毛主席获知了其感人的事迹,亲笔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一个年轻而又短暂的生命,一颗在平凡的岗位上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就这样定格在了岁月温馨的怀抱里。
在雷锋纪念馆工作的那几年,我仔细阅读过雷锋的每一篇日记,有哲理有逻辑,字里行间溢满着真善美。读着读着心中就能涌动一股激昂向上的暖流,就能品味到一种社会主义大家庭的幸福和快乐。
用粮票、布票得各种票证匀出的日子不宽裕,但很公平。没有人埋怨生活的艰辛,也很少有人敢向公家伸出贪婪的手。刘青山、张子善尝试了一下,很快便被绑到万人会场,示众枪毙。共产党领导的天下属于人民,一切为了人民,老百姓自然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
冬修水利,只有分配的任务,没有半文钱报酬,但不少人天还没亮就赶到了堤坝上,生怕自己去晚了,干的活儿要比别人少。家乡铜官六七十年代建窑厂,父辈们从家中带饭参加义务劳动,早上七点在工地上点名,没有一个人迟到,这种人心齐泰山移的拼劲,和广播里震天动地的革命歌曲一样,充满了集体主义精神的斗志。等到厂子建好发奖状的那一天,台子搭得很高,获奖者披戴大红花,那场面比现在上个央视还热闹,获奖的小伙子,即使平时说话有点小结巴,也会成为漂亮妹子追逐的偶像。
雷锋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又是一个苦难的孤儿,一切都是党给的,心里闪闪烁烁的红星当然比别人多。其一言一行和日记中纯粹干净的文字一个样,找不到半点污渍,他的思维逻辑全都来自《毛泽东选集》,现在静下心来再品读,仍然满是幸福快乐的口感,可惜这么好的文字,我们忽略了,没有再作提炼,让其成为课桌上人手一本的教材。
说起螺丝钉精神,离不开一个小故事,雷锋16岁在县委当通讯员时,有一次,跟随县委书记张兴玉下乡,走着走着张书记突然弯下了身子,原来地上躺着一颗螺丝钉,张书记拾起后用衣袖抹了抹上面的尘土,然后递给了雷锋,要他放进公文包里,并且告诉他螺丝钉虽小作用可不小。张兴玉书记乃南下干部,身上穿的衣服不比老百姓身上的补丁少,可以讲,他是雷锋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
2002年,我在雷锋纪念馆工作时,时任省委副书记文选德为我写过一幅字,四尺对裁,内容为“像雷锋一样,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这幅字一直陪伴我辗转二十多年,成为了我生命中的座右铭。当然,和雷锋相比,我有太大的差距,但内心的善良和对生活的热爱却始终如一。现在回味起来,在雷锋纪念馆工作的那些日子,真还是滋补人生,筑稳根基的四年。
这几年,每逢3月5日我便会动笔写下一点文字,有《那张笑脸》《永恒的牵挂》《团山湖的燕语呢喃》等,每一次我都会写得十分的认真,总想学着雷锋的笔调,写出一点激情澎湃的文字。既是对逝去岁月的一份惦念,也想劝诫一下那些心存贪念的人们,活着的价值,不应以官阶为砝码,财富作斗量。当你活得幸福时,想着匀出一点给别人,当别人盈实了以后,又懂得以感恩的方式传递给更多的人,这才是我们内心该有的样子。
在我身边,像雷锋那样的螺丝钉真不少,文选德就是这样一个人,一辈子有思考,有热爱,一辈子甘于淡泊,无怨无悔。早些日子在一起,我笑着对他说:“像您这样的大官,没有多的房产,没有子女经商,没有亲戚攀附着升官发财,这可不容易。”老人家哈哈一笑,别人叫我文克思,我信奉的是马列主义,当然发不了财,如果当官的都发财了,而老百姓过着苦日子,那谁还能相信共产党?话不多,却道出了鱼水情,也讲出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然而,在我看来,文老真的很幸福,居高位却没有名利缠身,受人尊重,又无惧风浪,天天睡着安稳觉,多踏实!或许这就是信仰带来的快乐吧。
除了文老,在我记忆中,让我一直念念难忘的还有肖介凡老人。其1930年出生,比雷锋大10岁,在雷锋家乡望城当个县长,后在县政协主席岗位退休,一辈子住着一套几十平米的老房子,其一个过继的儿子,至今还是一个普通的工人。2012年我刚到区政协工作,和几个同事去看望他,见其家中极为简陋,除了几件老旧的家具,再也找不到其他像样的东西。我心存不安,商量着给其安排一份慰问金,老人坚决推辞了,还狠狠地批评了我们一顿。老人家的高风亮节让我震撼,也让我看到了一个时代的高昂。由于老人过于耿直,年纪大了后,还有点小偏执,对于看不惯的事情,喜欢直面开炮,扫了不少人的脸面,后来很少有人去其家探望。2014年老人家去世时,留下遗嘱:当日火化,不开追悼会,不准动用公家费用料理丧事,不准接受任何人情。每一条都干干净净,不存私心,这是何等的风骨哟!看了让人泪目,反复掂量后,我尊重了老人的心愿,带着我的同事,赶到老人家蜗居的屋子,我含着眼泪为其盖上了一面鲜红的党旗,并代表单位为其作了简单的生平追忆,然后三鞠躬为老人家送行。这是一堂刻骨铭心的党课,洗涤了我的灵魂,也擦亮了信仰中那盏坚毅前行的灯塔。
老人家年轻时十分魁梧,筑沩水河坝时,他担任县里的农村工作部副部长兼水利局长,裤褪挽得最高,挑的担子最重。他读书不多,当县长时和老百姓同吃住同劳动,有次,省领导来县里调研农电工作,他汇报时情绪激动,借用老百姓的原话表达了内心的焦急:“白天没电打米,晚上没电照明,半夜三更来电,照他屋里……”话粗理不糙,一个时代的淳实全都搁在了为民办事上。如果有人问我什么是一个共产党员的忠诚和信仰,什么是人民的公仆,我会毫不犹豫告诉大家,肖介凡老人就是一个范本。
还有冯健、冯正其老人,他们和雷锋同过事,如今年事已高,正其老人的身体还不是很好,我不敢过多去惊扰。但两位老人一辈子学雷锋、做雷锋,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延续了一个时代的美好。中央省市媒体曾无数次报道,在此我想将他们比喻成雷锋精神的种粮,以示尊敬。
岁月让我见证了太多的人和事,许多过滤后的力量,并不在热热闹闹中,唯有那些初心如炬的留存,让我倍感温暖,如果说雷锋是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文老、肖老、两位冯老他们又何尝不是呢?
现在我们富足了,反倒觉得人和人之间有点小冷漠,也有人埋怨身边的群众语言变少了,这些背地里的小议论,说出了当下存在的问题,说出来多好,大家一起来改进呀。其实生活的逻辑很简单,要想让老百姓成为一颗革命需要的螺丝钉,那我们就必须俯下身子,首先当好一颗人民需要的螺丝钉。一个物化的社会,没有一定的精神作支撑,很容易将灵魂走丢在繁华中。大伙身处不同檐阶,门扉久闭,心扉自然敞不开,如果人人个个固守着自己的那点小私利,不择手段去挣钱,又怎能锻造出乐于奉献的情怀?
螺丝钉虽小,其用途不小。或许在岁月的演绎中,集体主义精神永远是一个值得重温的话题,时代赋予了我们这一代人新使命,也拓展了螺丝钉精神更多的内涵,但不管怎么变,人性中的良知不能丢,有些信仰中不宜物化的东西不能改。让我们共同努力吧,像雷锋那样,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做一个有益于祖国有益于人民的人。时代需要雷锋,愿雷锋不老,春风常叙。
来源:新湖南
湖南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