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机器设备装上“大脑”和“眼睛”,95后女孩郭东妮入选“大国工匠”培育对象
做“不被定义的年轻人”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朱泽寰
白皙的皮肤,清澈的眼神,细柔的语调……初见郭东妮时,很难将这位95后女孩和“大国工匠”扯上关系。
今年6月,全国总工会发布“大国工匠人才培育工程2024年拟入选培育对象公示”,全国共有215人入围,位于雨花经开区的中南智能长沙长泰机器人有限公司的机器视觉及人工智能软硬件研制项目组长郭东妮入选。
郭东妮入职长泰机器人以来,不仅快速成长为智能制造一线的技能骨干和智能装备研制带头人,参与了第一届全球铸造行业科技青年论坛并获得中国赛区前8名,还申请了5项发明专利,撰写了4篇软著,发表了2篇论文,牵头制定了《智能视觉验布系统团体标准》。作为项目组核心成员,她参与重大装备研制的2个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已通过验收,多项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
蹲守车间一个多月,“解放”搬运工人双手
2017年,郭东妮考入湖南大学控制工程专业攻读硕士研究生,跟随导师专攻视觉感知算法。研一下学期,郭东妮了解到,学校与湖南中南智能装备有限公司共建了一个机器人视觉感知与控制技术的国家工程实验室项目。怀着对新技术的好奇以及对智能控制工程专业的满腔热血,她加入中南智能旗下的长泰机器人开始实习,一干就是两年。这两年的实习经历,让郭东妮深刻领悟到“纸上得来终觉浅”的道理。
“水泥袋装车”机器视觉智能化升级,是郭东妮实习期间参与的首个研发应用项目。“传统模式下,袋装水泥的出厂运输依靠搬运工人将其一袋一袋搬到货车上。”郭东妮介绍,通常一袋水泥重达50千克,对搬运工人的身体造成极大负担,搬运过程中的水泥灰扬尘也时刻威胁着工人的呼吸道健康。
为了早日“解放”搬运工人的双手,郭东妮跟随团队在水泥车间连续蹲守了一个多月。在设备测试阶段,机械手抓破水泥袋,导致水泥灰从高空倾泻而下的事情常有发生,每每下班摘下口罩,她的脸上总是一边白、一边灰。
在历经数十个夜晚的奋战后,郭东妮研发的算法和软件已能保障机械臂精准抓取袋装水泥并准确放至指定位置,进而支持团队成功研发出袋装物料装车系统,并被国内多家水泥生产厂商采用。
“不能关起门来搞研发。”郭东妮表示,事实证明,只有坚守一线,才能最快速最精准地抓住行业痛点并加以攻关。
“我们多出力,工人少流汗”
2020年硕士毕业后,郭东妮顺利加入长泰机器人并立即被委以重任,要为传统纺织行业研发出智能验布设备系统。她再次把一线车间当做研发实验室,在最热的三伏天里驻守在近40摄氏度的车间,一待就是好几个月。
纺织行业的布匹检测是一项“老大难”问题。难度一方面来自各种布匹材质不同,其瑕疵的类型也有所差异,需要有经验的布艺师傅对其进行检测;另一方面则来自瑕疵位置的不确定性,检测工人需要端坐在工作台前,全神贯注盯着布匹“找差错”,其劳累和枯燥对身体和心理都是考验。
将人工智能应用到布匹检测工序,成为助力纺织行业智能化升级过程的关键一环。但由于国内无成熟解决方案,作为技术负责人,郭东妮只能带领团队“摸着石头过河”。
布匹的种类繁多,不同的布缎又有着不同的特性,郭东妮和团队需要收集每种布的不同瑕疵,先形成基础样本集,统计成大数据,这样才能开始下一步的算法和软件研究。
“苎麻布、聚酯纤维、纯棉纺织布、混纺织布……”数月的坚守让团队收集了数以万计的数据,郭东妮也成了布匹专家,“有工友打趣,说我比他们更懂他们生产的布。”
样本采集够了,开启第二步,进行算法开发及运行测试,不断地尝试。
又是无数个日夜,在郭东妮与团队的努力下,“ZTVT胎基无纺布自学习视觉系统”研发成功,如今,布匹瑕疵检测技术大幅提升,能够甄别出不同的布匹颜色、原材料以及复杂工艺的织造布。短短几个月内,该系统在山东、安徽、湖北等全国重点胎基布制造企业30多套生产线中推广应用并稳定运行,误检率低于0.1%,产品市场份额占比50%以上。
从水泥搬运到布匹检测,郭东妮用她的所学帮助一位又一位辛勤劳作的工人“解放双手”,而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这些项目,也让她看到了自己专业的意义和作用:“智能设备替换传统设备是大势所趋,机器变得更‘聪明’,工人变得更轻松,我也会更开心。”
“长沙也是一个不被定义的城市”
“‘湘’字带水,我想来长沙体验不一样的江南水乡。”当从工作谈及生活时,郭东妮的眼神又逐渐从坚毅变得温柔。
“不要把定义自己的权力交给别人。”本科在西安学习电气自动化专业,硕士在长沙攻读控制工程专业,工作常年“混迹”在工厂车间,郭东妮一次又一次打破了旁人对她的定义。
“我们专业的女性很少,进入工厂的更少。”这几年,在这个“很硬核”的科研领域,郭东妮带领着团队发光发热;工作之余,郭东妮又会挽起“小姐妹”的手,漫步在长沙街头,品尝各类美食。
对于这种显著的“反差”,郭东妮认为,细心和耐心是大多数女生的特质,也正是这些特点让她能更专注于科研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在她看来,每一个研发的过程,就是一次精益求精的工匠之旅。
“对待科研问题,我会采取非常强硬的态度。因为科学研究本就是一个是非分明的领域。”这是郭东妮时常挂在嘴边的话,亦是她对工匠精神的理解。
“长沙也是一个不被定义的城市。”郭东妮告诉记者,长沙不拘一格的包容性能给予更多年轻人发展的舞台,长沙充满活力的企业生态又能赋予每一个年轻人拼搏奋斗的动能。
值得一提的是,郭东妮在长沙的这些年,数字通信和人工智能技术为长沙传统制造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据统计,长沙累计推动1660家企业实施智能化改造,其中5家企业入围“中国智能制造50强榜单”,27个企业和项目获批国家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13家企业入围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揭榜单位,数量均居全国前列。
如今,郭东妮每天带领团队奔赴在外,持续攻克铸造、纺织、水泥行业智能化升级赋能的难题,在长沙这座制造业有着无限发展前景与机会的城市,充分展现他们的能力和才华。
来源:长沙晚报
长沙市台办供稿
长沙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联系邮箱:stbxzc20130516@163.com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