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连续召开十届会商会,武汉、长沙、合肥、南昌携手并进、协同创新、民生融通、强圈带群
共饮一江水,亲如一家人。
长江中游城市群是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推动中部地区崛起的重点区域。
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长沙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时指出,大力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发展,加强都市圈之间协调联动,更好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发展。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完善区域一体化发展机制,构建跨行政区合作发展新机制。
2013年2月,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首届会商会召开,武汉、长沙、合肥、南昌携手开启合作之旅。
多年来,四市在合作机制、协同创新、民生融通、强圈带群等方面取得一系列成果,既助推四市共赢,更不断扩大“朋友圈”。
2024年7月28日至29日,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第十届会商会召开,四市聚焦“携手培育新质生产力,共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主题,立足新起点,为这段合作之旅开拓新内容、激发新活力。
山水相依,紧密合作共促中部地区崛起;十度聚首,携手并进共谋美好未来发展。
相聚历程
十度聚首,融合发展日趋紧密
一江碧水浩荡东流,蜿蜒奔流的长江,如一条横贯东西的轴线,联结起锦绣中华。
这轴线之中,长江中游城市群山水相连、人文相亲、市场相通,共同汇聚成重要的“腰部力量”。
2013年2月,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首届会商会在武汉召开。武汉、长沙、合肥、南昌共同签署《武汉共识》。自此,会商会在非特殊情况下,坚持每年举办一届,由武汉、长沙、合肥、南昌“轮流做东”。
首次牵手,四市的目标视野便极为广阔,重点开展和推进合作的领域包括:共同谋划区域发展战略;推动自主创新、转型发展合作;推进工业分工合作;推进内需发展和区域开放市场体系建设;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文化旅游强区;建设公共服务共享区;共建共享社会保险平台。
四市建立相关部门对接机制、信息互通和情况通报制度、咨询机制、民间交流机制等,加强交流,落实合作。
《武汉共识》明确“平等协商,协调互动;优势互补,扬长避短;市场主导,政府推动;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合作原则,开启区域合作。
《长沙宣言》约定积极放大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国家战略优势,共同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特大城市群,推动区域开放融合、创新发展。
《合肥纲要》从完善市场一体化机制、基础设施互联、建立环境保护联防联治机制、深化产业合作等领域,提出一系列战略举措。
《南昌行动》就“共同打通长江中游城市群水、陆、空交通大通道,提高公共服务一体化水平,提高产业集群配套率”等达成共识。
一年年的相聚,一轮轮的合作,在长江中游城市群日趋紧密的融合发展之中,留下一步步的坚实脚印。
从《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合作行动计划(2017—2020年)》到《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合作行动计划(2023—2025年)》,从《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高质量协同发展行动方案》到《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一码通域”合作框架协议》,一系列重要文件的签署,让更多领域的合作举措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也让四市不负时代使命奔腾向前。
2013年,四市经济总量为24213.34亿元;2023年,四市经济总量增长至54230.28亿元。
协同科创
向“新”而行,平台资源汇智互联
科技创新是城市发展的不竭动力。对“含研量”高的武汉、长沙、合肥、南昌而言,尤为如此。
在先后三次相聚长沙的会商会之中,可明显看出:四市携手并行,协同创新是重要内容。
目光回到10年前,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第二届会商会在长沙召开,该届会商会的主题便是“开放融合、创新发展”,研究四省会城市加强开放合作、激活创新资源、实现互惠共赢的有效举措,探索其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新道路。
2018年,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第六届会商会,四市再次齐聚长沙,签署的《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共建科技服务资源共享平台合作协议》《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新区发展合作框架协议》,均与科技创新密不可分。
而今,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第十届会商会,以“携手培育新质生产力,共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不论是“新质生产力”还是“高质量发展”,这些关键词意味着,城市群的协同科创将更进一步、更深一层。
过去一年多里,城市群协同科创亮点纷呈:“第二届长江科技创新要素大会”成功举办,长江中游城市群综合科技服务平台共创云和鄂湘赣三省大学科技园联盟启动;搭建高层会议平台,相互邀请参加世界制造业大会、中国5G+工业互联网大会、世界计算大会、世界VR产业大会,共谋产业发展;联合打造长江中游工业互联网平台,推进长江中游城市节点扩容;共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四市围绕奖补政策、试点企业扩容、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方面交流经验做法,推动数字化转型试点工作提质增效。
武汉市积极做好长江中游城市群(武汉)国际科技合作与技术转移论坛筹备工作,对接其他省会城市征集国际科技合作与技术转移项目。
长沙面向武汉主要高校、科研院所,主动邀请专家加入长沙市科技项目评审(评估)专家库,审核专家信息666条。
合肥与长沙承接了数据标注基地建设任务,将围绕国家级数据标注基地,推进数据标注和产业合作方面的协同。
南昌完善长江中游共享子平台建设,根据四市的相关合作协议,持续更新“科技信息服务共享子平台”数据信息。
从常态开展公共资源交易合作,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等,四市的市场一体化持续深入,更为科技产业协同发展提供着优质环境。
民生融通
医教住行,拉近距离增进福祉
若问四市市民,这11年来,对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变化有何感受?交通互联与公共服务共享,必是绕不开的答案。
晨跑橘子洲,午登黄鹤楼,夜访包公祠或滕王阁。古时要数月才可完成之事,如今搭乘高铁在一天内便可完成。
以长沙至武汉为例,今年6月15日起,武广高铁按时速350公里高标运营,速度更快、车次更多,最快的高铁旅行时长仅1小时12分。从武汉到合肥、南昌,最快的高铁旅行时长均在2小时内。
如今,沿江高铁合武段、昌九高铁、长赣高铁建设加快推进;武阳高速、无岳高速建成通车,通城至修水至铜鼓、南昌至南丰高速公路开工建设,武穴至瑞昌过江通道前期工作、咸宁至九江高速公路建设和昌樟高速二期枫生段扩建工程有序推进。
“我的工作单位在武汉,想在长沙买房,不知道能否使用武汉的住房公积金贷款?”今年5月,市民李先生走进长沙市住房公积金中心咨询后,得到肯定的答复,最终成功完成贷款手续。
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协同发展,从医疗、教育、住房、文旅等诸多方面,推动公共资源共建共享,惠及民生福祉。这也是历届会商会持续发力之处。
看医疗资源共享,多方共同深入推进城市群急救工作发展,长江中游城市群院前医疗急救联盟成员已达41个。
看教育领域交流,四市共同搭建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的中等职业教育交流与合作平台,共同推动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看住房公积金工作联动,城市群间住房公积金异地转移接续和缴存信息核查机制均实现常态化。今年上半年,长沙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办理长江中游城市群异地公积金贷款55笔,贷款金额3414万元。
看文体旅融合,“畅游中国 幸福生活”武汉长沙双城会——“栀香满长沙 有爱才幸福”主题宣传推广活动、“英雄城市联盟——荷你一起,快乐一夏2024长沙南昌双城会”宣传推广活动,在线上线下玩转联动浪漫。共建的文旅线路,更让游客一次畅享多地旖旎山水、古今风采。
长江中游城市群交通的日趋便利,拉近了各城市之间的时空距离;公共服务资源的共建共享,拉近了城市群人民的心理距离。
强圈带群
协调联动,辐射带动周边“群友”
武汉、长沙、合肥、南昌,在各自所在的省份,是“优异者”;在长江中游城市群,是强圈带群的“引领者”。
11年来,上述四市在区域协调发展中的主导力量不断增强,省会首位度不断提升,城市辐射能力不断提升。
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发展,打造全国重要增长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
随着国家重大战略的集聚和叠加,四个省会城市不断扩大“朋友圈”。第五、六、七届会商会召开之时,四个省会城市均邀请一个省内地级市作为观察员城市参会。
此次召开的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第十届会商会,黄石、岳阳、安庆、九江、黄冈、株洲、铜陵、抚州、咸宁、湘潭、六安、宜春12个观察员城市参加。
过去一年多里,四大都市圈加快建设发展。
在武汉都市圈,科技同兴成效凸显。2023年以来举办都市圈成果转化对接活动87场,黄石、黄冈、鄂州、咸宁、天门、仙桃离岸科创园(中心)相继投入运营;产业同链加速发展,《武汉都市圈园区合作共建利益共享机制指导意见》正式印发,武汉都市圈产业招商地图、制造业产业链地图编制实施。
在长株潭都市圈,交通一体化更进一步。茶长高速、浏江高速前期工作基本完成,长株潭城际轨道交通西环线一期工程载客运营,融城干道新韶山南路正式通车;积极推动湖南湘江新区湘阴片区融入长株潭都市圈发展,湘江新区牵头编制“湘阴片区”规划,确立片区生产、生活、生态及产业集群融合发展目标。
在合肥都市圈,《合肥都市圈发展规划》获国家发改委正式函复,先后印发实施《合肥都市圈城市党政领导联席会议制度》《合六经济走廊2024年度重点项目及计划》等文件;积极推进都市圈东向带动发展,稳步推进合滁(定远)、合滁(全椒)合作园区前期工作。
在南昌都市圈,南昌分别与九江、宜春签订《南昌市人民政府九江市人民政府深化昌九一体化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南昌市人民政府宜春市人民政府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并推进南昌市各县区(开发区)与都市圈11个县(市、区)开展结对合作,完善都市圈公共交通服务体系。
以城强圈,以圈带群。
长江中游城市群,正在加速成为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支撑、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同舟共济扬帆起,乘风破浪万里航。
在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提出20周年之际,此届以“携手培育新质生产力,共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会商会,必将进一步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合作走向深入,推动中部地区加速崛起。
四城简介
长 沙
总面积11819平方千米
常住人口1051万人
拥有湖南湘江新区、自贸区长沙片区和6个国家级园区等战略平台
长沙是产业发达的制造强市,培育了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新材料等7大千亿产业集群,工程机械集群、新一代自主安全计算系统集群成为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成为全球第二个拥有5家以上“全球工程机械50强”的城市。工业百亿企业达20家,在长投资的世界500强企业达201家,A股上市公司总数达到87家,居中部省会城市第一。
长沙是科教兴旺的创新高地,拥有国防科技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大学等60所高等院校及近百万名大学生。诞生了超级杂交稻、超级计算机、炭/炭复合新材料等世界级科研成果。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建设扎实推进,湘江科学城、“四大实验室”等重大创新平台做优做强。
长沙是全国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京广、沪昆、渝长厦高铁交会、“米”字型高铁网加速成型,黄花机场通达国内外170个航点,京港澳、沪昆、许广、武深等17条高速公路成网,霞凝港区、铜官港区“双核驱动”。
长沙还是宜居宜业的山水洲城,岳麓山、湘江水、橘子洲与长沙城勾勒出山水洲城的独特气质,网红打卡地人潮交织,夜经济火爆“出圈”,成功入选全国首批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试点,连续16年蝉联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武 汉
土地面积8569平方千米
常住人口1377.40万人
去年净增3.50万人
武汉是中国三大智力密集区之一,拥有高校92所、科研机构9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34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9个,国家级创新平台149个。在校大学生130余万人,每十个人中就有一名在校大学生,被称为“大学之城”。
以“光谷科学岛、东湖科学城、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武汉都市圈”为主体的武汉科创中心建设加快推进。全市净增高新技术企业总量达1.45万家,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增至27家。
作为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武汉的光电子信息、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生命健康、高端装备、北斗等优势产业集群做大做强。2023年,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新增612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突破300家。
以武汉为中心,以1000公里为半径画圆,北京、上海、台北、广州、重庆、成都都在这个圆周的周边,可覆盖全国10亿人口和90%的经济总量。高铁4小时可达国内80%主要城市,武汉港是内陆最大物资集散中心,空运方面形成了天河机场与花湖机场航空客货运“双枢纽”格局。
武汉水域辽阔、群山环抱,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5平方米,绿化覆盖率43%,长度76公里、面积830万平方米的江滩公园为亚洲最大,东湖绿道入选联合国改善城市公共空间示范项目。
南昌
下辖3县6区
拥有3个国家级开发区以及湾里管理局
面积7195平方千米
2023年末常住人口656.82万人
地处长江中下游,濒临鄱阳湖西南岸,南昌有“粤户闽庭,吴头楚尾”之称,是京港、沪昆高铁和京九、浙赣铁路的交会点。南昌国际陆港入选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轨道交通客流强度位居全国城市前列。
近年来,南昌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构建,航空产业涵盖整机研制、发动机、零部件加工、试验试飞等多个环节,国产C919大飞机前机身、中后机身均为“南昌制造”,C929复材机身段生产项目落户南昌;移动智能终端年产量超过1亿台,连续举办6届世界VR产业大会,电子信息、汽车及装备两条产业链营收规模突破2000亿元,绿色食品、现代针纺、新型材料、机电装备制造等传统产业向精细化、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科创方面,南昌高标准规划建设未来科学城、南昌瑶湖科学岛,南昌实验室建设加快推进,首个国家制造业虚拟现实创新中心成功落户。培育潜在独角兽、瞪羚企业49家,建立院士工作站13家、专家工作站28家,获评全国首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示范城市。
四面碧树三面水,一城香樟半城湖。南昌拥有“一江十河串百湖”的发达水系网络,各类湿地面积占比超20%,城市绿化率超43%。
合 肥
市域总面积11445平方千米
建成区面积506.6平方公里
常住人口985.3万人
去年净增21.9万人
合肥创新特色鲜明,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全国第二个获建,国家实验室全国首批首个挂牌,量子信息、聚变能源、深空探测三大科创引领高地加快打造。深空探测全国重点实验室、国际先进技术应用推进中心(合肥)落户运行,科大硅谷、19.2平方公里的未来大科学城加快建设,已有、在建和预研大科学装置13个。人造太阳、稳态磁场、热核聚变、悟空探秘、墨子传信、墨子巡天、九章计算、本源司南、讯飞星火认知大模型等重大成果在合肥诞生。
“芯屏汽合”成为产业地标(“芯”即芯片产业,“屏”即新型显示产业,“汽”即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合”即人工智能和制造业融合发展),拥有新能源汽车、先进光伏及新型储能、新型显示、智能家电、高端装备、人工智能等6个千亿产业链。集成电路、新型显示、人工智能入选首批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智能语音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八百里巢湖是合肥“最好的名片”,100平方公里环湖十大湿地全面建成,巢湖水质稳定在Ⅳ类以上。全市森林覆盖率28.4%、湿地率10.3%。单位GDP能耗是全国平均水平1/2;度电GDP是全国平均水平1.7倍。
纵览“十度聚首”历程
2013年2月
首届会商会在武汉召开
达成《武汉共识》,武汉、长沙、合肥、南昌四市合作开启,并逐步建立完善“决策—协调—执行”三级运行机制。
2014年2月
第二届会商会在长沙召开
四市发布《长沙宣言》,提出共同探索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新路,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特大城市群。
2015年2月
第三届会商会在合肥召开
四市签署《合肥纲要》,明确在市场一体化、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环境保护联防联治、产业合作、社会公共服务共享等方面深化合作。
2016年3月
第四届会商会在南昌召开
四市签署《南昌行动》,提出争当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合作的典范,努力提高四市之间客流和物流通行效率、公共服务一体化水平、产业集群发展配套水平。
2017年4月
第五届会商会在武汉召开
四市签署《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合作行动计划(2017—2020年)》,明确共同开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市场一体化、产业协调发展、生态文明共建、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深化开放合作“六大行动”,进一步巩固前期合作成果,标志着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第二轮合作全面启动。
2018年9月
第六届会商会在长沙召开
武汉、长沙、合肥、南昌、黄石、岳阳、安庆、九江八市签署《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近期合作重点事项》,合作事项从简单的分类推进调整为推进与推广相互结合。
2019年12月
第七届会商会在合肥召开
四市签署《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高质量协同发展行动方案》,四市与观察员城市签署《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2020年合作重点事项》《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与观察员城市合作重点事项》。
2020年12月
第八届会商会在南昌召开
四市与观察员城市签署《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2021年合作重点事项》《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与观察员城市2021年合作重点事项》,进一步拓展城市合作广度与深度,探索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成熟经验。
2023年2月
第九届会商会召开
四市共同签署《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合作行动计划(2023-2025年)》《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一码通域”合作框架协议》《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法律服务异地协作框架协议》等文件。四市还与观察员城市共同签署《长江中游城市群2023年重点合作事项》,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从“合作行动”到“协同发展”。
2024年7月28日至29日
第十届会商会在长沙召开
主题是“携手培育新质生产力,共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会议将审议并签署《长江中游城市群2024年重点合作事项》《长江中游四省省会城市警务合作框架协议》两个协议文件,召开长江中游城市群芯片产业合作交流会,在交通互通、科技合作、产业发展、市场一体化、生态环保、民生服务、警务等方面深入合作,助力长江中游城市群高质量发展迈出更大步伐。
来源:长沙晚报
长沙市台办供稿
长沙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联系邮箱:stbxzc20130516@163.com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