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专题

75年前的今天,长沙和平解放!

发布时间:2024-08-06 11:40:49

  1949年8月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138师经东屯渡、五里牌,从小吴门进入长沙城,10万群众夹道欢迎。那一天红旗漫卷,古城迎来新生。

  长沙和平解放是中国共产党充分发挥统一战线重要法宝作用、用不流血方式解决局部问题的成功范例,不仅使三湘儿女免遭战祸之苦,而且对促进华南、西南、西北的解放产生了重要影响,加速了全国解放的进程,其功绩永垂史册。

  75年来,这段历史一直铭刻在长沙的丰碑上、珍藏在城市的记忆里,激励一代又一代长沙人创新实干、砥砺前行,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长沙篇章。

  抚今追昔、感念荣光,汲取力量、开创未来。今天,我们重访在和平解放历程中留下光辉一笔的那些地点,聆听知情者的讲述,在日新月异的城市巨变中,深刻感受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伟力。

  那一夜,长沙成了红色的海洋

  任大猛

  75年前的今夜,即1949年8月5日夜晚,长沙人民欢欢喜喜迎来中国人民解放军入城。

  在解放军节节胜利之下,8月初长沙市民在地下党组织下组成“长沙市各界迎接解放联合筹备会”(以下简称“迎解联”),具体商定迎接长沙解放的各项准备工作。

  8月4日,程潜和陈明仁接受了中共中央和毛主席提出的“国内和平协定”八条二十四款,率湖南保安部队及国民党第一兵团全体官兵在长沙起义,发表了和平起义通电,宣布脱离国民党反动政府,加入中共领导之人民民主政权,与人民军队为伍。

  也就在4日深夜,“迎解联”与驻春华山的解放军商定解放军入城时间。从8月4日深夜开始,“迎解联”发动群众开展迎接解放军进城的紧张准备。

  8月5日早晨,阳光初绽,长沙城内的街头,甚至距离市区十余里的河西岳麓山周边街道均贴满了“欢迎自己的军队”“中国共产党万岁” 等充满激情的欢迎标语。当天,城内城外,鲜艳的红旗到处飘扬。

  长沙河西的学生和工农群众早晨听到解放军将于晚上进长沙城的消息后即开始抢渡湘江,人们都想进城参与这一伟大的迎解仪式。

  5日下午5时左右,包括23个单位5万多人的队伍会聚在协操坪(今湖南体育场),整队之后,以“迎解联”主席团为先导,浩浩荡荡向东屯渡前进,迎接解放军进城。

  在夜幕初临时分,10万群众在千灯万彩中,齐集小吴门、中山路、八角亭、司门口、南门口街头,怀着无比激动、渴望的心情等待即将到来的解放军。

  晚上8时许,中国人民解放军138师让该师文工团先行,18只军号先导。花木园艺业公会用松枝和石榴叶编织成一条彩龙,灯光映照下宛如放射万丈金光。此时,湖南大学、邮汇局、妇联等单位的20多辆大卡车也组成车队,挂着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巨幅画像,由小吴门进中山路,转蔡锷路,折向解放路,直走黄兴路,在长沙市区进行宣传。

  此时,5万多人的迎解队伍正浩浩荡荡由协操坪步行前往东屯渡。“迎解联”代表向解放军代表献鲜花后,相偕向长沙市区进发。

  当年这支在长沙城举行入城式的大队伍,最前头行进的是秧歌队,其次是“迎解联”主席团,再就是解放军行列。解放军部队有步兵、炮兵、骑兵等,他们威武雄壮、纪律严明,这之后的队伍,是跟随的群众。

  解放军威武雄壮的队伍从东屯渡出发,经五里牌,过新军路,从小吴门进城,经中山路、黄兴路行进。两旁欢迎的人群挥舞欢迎旗帜,鞭炮齐鸣,掌声雷动,无不从内心释放解放的喜悦。两万面红旗飘扬在长沙上空,游行盛况一直延续到次日凌晨2时,解放军部队从城南路、南大路陆续出城。

  据长沙一些学校校史记载,当时小吴门、八角亭、司门口是欢迎解放军最热情的地段之一。长郡中学的全体留校同学排队站在司门口,湖南第一师范学生站在长郡学生对面,两校学生互相拉歌,热烈欢呼。当晚一些群众通宵达旦唱歌跳舞,尽情抒发和平解放的狂喜之情。

  8月5日解放军入城是古城长沙极其珍贵的城市记忆,从此,长沙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白果园程潜公馆

  一栋楼见证一段历史风云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颜家文 实习生 何姿慧 张紫怡

  穿过热闹的黄兴广场,从人民西路进入芙蓉区白果园巷口,映入眼帘的是一座两层楼的民国建筑,红砖外墙,青瓦屋顶,在周边摩天大楼及繁华街市的衬托下,彰显着一份历史的厚重。这便是程潜公馆,如今它已成为湖南和平解放史事陈列馆。

  1948年,程潜出任长沙绥靖公署主任兼湖南省政府主席,曾在此居住和办公。也是在这座公馆,程潜起草了湖南愿意接受中共和谈12条的《湖南和平起义备忘录》。

  1949年,程潜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作出决定——和平起义,不仅让人们免于战祸之苦,而且加速了全国解放的进程。

  “蒋介石为钳制桂系,任命程潜为长沙绥靖公署主任。程潜回湘后,对当时湖南民众风起云涌的爱国运动采取了宽容的态度。”湖南和平解放史事陈列馆馆长陆祝玲介绍。根据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关于“在国民党军队中,应争取一切可能反对内战的人,孤立好战分子”的指示精神,经过分析,中共湖南省工委认为程潜有可能走和平道路。1948年9月,为了加强统一战线工作,中共湖南省工委成立“军事策反小组”,由中共地下党员、湖南大学讲师余志宏及副教授涂西畴等组成。小组成立后,余志宏邀请湖南大学教授李达,与程潜关系密切、思想进步的国民党湖南省政府顾问方叔章以及程潜的族弟程星龄共同做程潜的工作。

  另一方面,中共湖南省工委积极发动工人、农民、知识分子、青年学生,着力争取进步分子和社会各方面、各阶级中的进步力量,引导湖南社会各界为和平献计出力。

  在艰苦细致的统战工作下,程潜等爱国将领审时度势、深明大义,1949年8月1日,程潜先以个人名义发出和平通电。8月4日,程潜、陈明仁领衔,国民党军政要员37人联名签署起义通电,宣布接受“国内和平协定”。

  1949年8月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138师在长沙小吴门举行入城仪式,分三路浩浩荡荡进入长沙市区,长沙及附近各县宣告和平解放。

  2015年10月,芙蓉区在程潜公馆旧址上建成湖南和平解放史事陈列馆,面向公众免费开放。作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程潜公馆于2017年被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已累计接待全国各地群众50万余人次。

  2018年,芙蓉区政府启动白果园—化龙池有机更新改造,坚持修旧如旧,片区十余处历史古迹得以修复,程潜公馆、《湘江评论》印刷处旧址等红色地标得以串珠成链。同时,通过引进优质业态,街区实现活化再生,老街重新焕发青春活力,成了国内外游客纷纷前来打卡的旅游胜地。

  春华镇恒丰楼

  长沙和平起义条文在这里签署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吴鑫矾

  近日,记者来到长沙县春华镇的春华老街。老街上,挂有“长沙和平解放历史陈列馆”牌子的建筑格外醒目。

  “当年,长沙和平起义条文就是在春华老街的恒丰楼签署的,恒丰楼原是一家商号,是老街规模最大的一栋两层木楼。”负责讲解的长沙县春华镇相关工作人员颜芳告诉记者,“因原建筑已不复存在,2022年,春华镇于原址旁建立了这座陈列馆,以铭记这段重要历史。”

  长沙和平解放前夕,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副司令员肖劲光率部入驻春华山,解放军代表团首席代表金明与程潜和陈明仁委派的代表罗文浪、郑克林在恒丰楼商定:为避免反对和平解放的顽固分子进行反抗,必须迅速展开和平谈判。同年8月3日晚,长沙和平解放条文在恒丰楼签订。

  走进长沙和平解放历史陈列馆,只见正中摆放着《关于和平移交长沙问题的协议》的文本造型,一旁是“为人民谋和平”的红色醒目大字。陈列馆分“争取和平”“走向和平”“捍卫和平”三部分,其中“走向和平”详细介绍了长沙和平起义条文签署的过程。

  颜芳指着展示的《关于和平移交长沙问题的协议》复印件说:“这上面有解放军代表团代表解沛然,以及罗文浪、郑克林的签名,因协议中的部分条款当时尚需商议,罗文浪同时标注了‘请示后答复’的说明。”

  长沙是解放军南下西进的枢纽,为保证过境部队的供给,在党的组织号召下,长沙人民积极筹粮,踊跃支前。据长沙县统计,当年8月至9月底,全县共筹借大米204万公斤、马料70万公斤、稻草1900万公斤、山柴2800万公斤,保证了部队顺利过境。

  75年过去,春华镇的经济实力、城乡面貌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春华镇享有“湖南农业看春华”的美誉,当地充分发挥农业这一优势产业效应,积极推动旅游与特色农业、特色村落、红色文化深度融合,万亩农田、千亩玫瑰园、千米渡槽等“土特产”成了旅游亮丽新名片,长沙和平解放历史陈列馆(恒丰楼)、抛砖屋场等红色资源被赋予了新时代的内涵和价值,全镇逐步实现了田园变公园、村庄变景区、村民变股东,鼓起了当地致富的“钱袋子”。

  火后街8号中共长沙特别支部

  组织数万市民欢迎解放军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吴鑫矾

  从天心区坡子街往南,穿过火宫殿,便来到了火后街,中共长沙特别支部(简称“长沙特支”)遗址就位于火后街8号。在新中国成立前夕,长沙特支在这里组织开展地下工作,为长沙和平解放建立了历史功勋。

  1949年6月,解放军进入湖南,和平解放形势明朗。根据党中央指示,长沙特支与长沙市工委合并,成立以长沙特支书记刘晴波为首的“迎解联”(长沙市各界迎接解放联合筹备会)党组,负责领导全市迎接解放工作。

  8月初,“迎解联”党组成立,刘晴波任党组书记。“迎解联”党组主要有两大中心任务:一是制定解放军进城时间、路线和驻防地点,二是组织发动群众、筹措钱粮迎接解放军。

  刘晴波之子刘士明告诉记者,从“迎解联”成立党组到解放军进城,只有几天时间。父亲刘晴波夜以继日地工作,困了,就蜷缩在长椅上小睡一会,然后用凉水擦把脸接着干。

  刘士明介绍,当时解放军138师司令部设在长沙县春华山,父亲将迎接解放军进城方案装在黑色皮质公文包内,3次从城区往返春华山,3次修改,最终促成为防止敌机轰炸、解放军晚上从长沙东郊东屯渡浮桥进城的方案。如今,这只看似普通的公文包,已成为长沙党史馆的馆藏文物。

  8月5日傍晚,5万多人的迎解队伍整队之后,由地下党省市工委和“迎解联”主席团负责人为先导,率领各群众团体代表1000余人到达东屯渡渡口迎接解放军,迎解队伍按指定位置夹道欢迎,庆祝古城长沙从此翻开新的篇章。

  虽然火后街只是一条背街小巷,但为牢记这段历史,天心区相关部门在此设置了“火后街8号”纪念碑。而火后街所在的坡子街,如今已成为长沙最繁华的市中心,这里商贾云集、店铺林立,一批老街古巷经过修旧如旧再次“站”在世人面前,与不远处的现代化高楼大厦交相辉映。特别是火后街紧挨着的火宫殿,以其独特的传统文化展现形式,成为长沙的“网红”打卡点,吸引八方游客慕名前来。

  东屯渡

  家家户户捐门板搭浮桥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颜家文 实习生 何姿慧 张紫怡

  “每次到浏阳河堤散步,我都会去看看河边那棵古樟树,看到它,我就会想起我的外公曾干龙,想起那段峥嵘的岁月。”市民肖英说。

  今天的浏阳河堤,早已建成了风光带,绿树红花,游人如织。肖英心系的那棵古樟,位于芙蓉区东屯渡大桥西岸北侧,已有210余岁,如今它的名字叫“迎解古樟”。1949年8月5日,解放军经东屯渡进入长沙城,当地居民搭起浮桥迎亲人,古樟是见证者。

  肖英已去世的外公叫曾干龙,是当年那段历史的参与者。

  “外公告诉我,70多年前,东屯渡一带还属城郊。解放军进城前几天,一名叫孔福生的地下党员来到这里,用快板、顺口溜的形式宣传、组织大家欢迎解放军。”肖英说,当时她外公刚满20岁,得知解放军将从东屯渡进城的消息后,他迅速响应地下党组织的号召,加入搭建浮桥的队伍,配合解放军工兵连搭建浮桥,迎接解放军进城。

  “搭建浮桥,首先需要有充足的木材,但当时老百姓穷,家家户户不但没木材,甚至连大门都没有,房屋大敞四开。我外公率先捐出了新婚房的卧室门,周边一些村民纷纷效仿,把家里能拆下来的木门、木板材料踊跃捐赠了出来。”肖英说,为保证解放军在8月5日顺利进城,大家没日没夜地赶工,生怕一不小心误了时辰,因为在水里泡得太久,好些人手上的青筋都鼓起来了。大伙这边抢搭桥,那边忙着嘱咐家人烧好茶水,用大桶装着连夜挑过来放在桥边,等待解放军进城。

  “8月5日,解放军部队抵达浏阳河对岸开始过河。因为浮桥搭在筏子上,部队经过时桥有些晃。参与搭桥的小伙子纷纷跳进河里,分立浮桥两侧,用肩膀做支撑。”肖英说,外公生前不止一次深情回忆起这些场景。

  75年过去,如今,河还是那条河,但浏阳河两岸已是虹桥飞架、广厦林立。东屯渡大桥、营盘东路浏阳河大桥、汉桥相继建成,见证着河两岸百姓生活的日新月异。河两岸修建了风光带,环境优美,空气清新,东屯渡也成为商贸、文旅产业蓬勃发展之地。百舸争流,千帆竞发,一幅芙蓉版的“清明上河图”正徐徐展开。

  小吴门

  解放军给的那碗粥甜到如今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周游

  “解放军入城处——小吴门故址”纪念碑,静立在一片楼宇、商铺之间。纪念碑像一本打开的书,记载了小吴门的由来和长沙和平解放的历史,两张浮雕照片,真实记录了解放军进入长沙的盛况。

  虽然已是87岁高龄,但市民黄淑莲对往事记忆犹新。她告诉记者,那时因为家境贫困,她一直没能上学。1949年的夏天,一位名叫陈启荣的高中生在她的邻居家洗衣服,见一群孩子打着赤脚嬉闹,都没上过学,于是劝他们去参加衡湘中学(现长沙市湘一芙蓉中学)的暑假班学知识。正是在那里,黄淑莲看到毕业生们在做红旗、写标语,为迎接解放军进城做准备,“后来就真的看到长沙街上渐渐有了红旗和迎接解放军的横幅”。

  1949年8月5日,解放军从东屯渡出发,经五里牌进入小吴门后,举行入城仪式,宣告长沙和平解放。当天夜里,12岁的黄淑莲和一位伯母正好看到解放军进城:“长长的队伍里,亮着好多火把,像一条闪着光的龙。”

  “长沙和平解放的第二天,解放军战士还在我家做了饭呢。”光阴将一个小女孩变成白发老人,不变的是留存于内心的激动。黄淑莲清晰记得当年解放军战士亲手端给她的那碗小米稀饭的滋味:“现在回想起来,我还觉得那碗稀饭沁甜的。”

  “那时我家住在离小吴门不远的乔庄,父亲是位泥工。1949年8月6日,早起的我发现家里临时搭起了一个灶,几位解放军战士正用自带的大锅和食材煮稀饭,一旁的墙上整齐摆靠着两把枪。”黄淑莲说,她就这样站在门口,看着解放军战士忙碌,煮好后,一位战士给她盛了一碗,回忆起这个场景,老人忍不住热泪盈眶。

  如今,小吴门已是长沙商务楼宇密度最大的区域之一。站在这里举目四望,一幢幢高楼大厦拔地而起,金融、商贸等产业活力四射,奏响长沙韵律起伏的财富交响。

  数十年来学习、工作、生活在长沙,黄淑莲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变迁:“小时候,我住在乔庄,那时家里没有厕所,喝水都要挑;1980年搬到了朝阳村,住上了楼房;2009年拆迁后,我们就地安置在凯通国际城,32层的高层住宅,非常幸福。”

  如今,距离黄淑莲家不远处就是地铁站,这样的便捷让她感慨万千:“我经历过逃难、解放,也看到了长沙的日新月异,现在的长沙,有地铁、高铁、飞机,我们可以连通世界各地,这是想也想不到的幸福生活!”

  【来源:长沙晚报】

  长沙市台办供稿

长沙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联系邮箱:stbxzc20130516@163.com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