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长沙新闻

科创势能加速释放,三组数据看长沙

发布时间:2024-08-20 14:51:19

  上半年全市落地企业研发中心169家、新增400多家创新平台、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速超35%——

  科创势能加速释放,三组数据看长沙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徐运源

  “要在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方面下更大功夫,主动对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积极引进国内外一流研发机构,提高关键领域自主创新能力……”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提出殷切期望。

  长沙牢记嘱托,聚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坚定不移做好科技创新大文章,上半年的成绩单显示:落地企业研发中心169家;新增466家创新平台;攻克多项关键技术;技术合同成交额723.96亿元,增速35.66%。

  三组数据是成绩最直观的呈现,而背后折射的是长沙多年积蓄的科创势能正在加速释放,为经济发展提供的动能正劲,未来潜力无限。

  长沙研发底色更“足”了

  夏日的长沙天气炎热,同样火热的还有长沙创新。在梅溪湖附近的淡水河谷-中南大学低碳与氢冶金联合实验室,边建设边科研,各项工作正有条不紊地进行。

  该实验室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实验室正在大力推进硬件设施建设,实验设备在更新安装,实验室管理制度也在不断完善,氢冶金等项目在加紧科研攻关。

  巴西淡水河谷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铁矿石和镍的生产商之一。今年4月,淡水河谷-中南大学低碳与氢冶金联合实验室在长沙启动。此次牵手,是强强联合,更是“科研+产业”的双向奔赴。

  作为长沙市全力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首开式上首批揭牌的重大项目之一,实验室聚焦低碳与氢冶金技术,开展相关的基础与应用研究,已形成铁矿分选与预处理、清洁造块、直接还原等五大功能区,以及低碳烧结、低碳球团和氢基直接还原等三大中试基地。

  好消息不断。今年6月,松井集团全球研发中心在长沙启用,锚定做全球新型功能涂层材料的领导者目标,将有力支撑长沙科技创新水平提升。

  窥一斑而知全豹。数据显示,今年长沙坚持“走出去、引进来”,全力招引研发企业(中心),1—6月落地企业研发中心169家,37个项目建成启用。湘江科学城、自贸区长沙片区、马栏山基地、科大金霞基地、大泽湖基地等“一城一区三基地”研发集聚区也是捷报频传。

  随之而来的是,企业研发中心集聚起一大批人才,国际科技合作持续深化,长沙逐梦研发之城的底气更“足”了。

  创新平台“量”“质”双升

  前不久,从北京传来好消息,国家战略性稀有金属矿产高效开发技术创新中心获批,这是我国在矿产资源领域批准建设的首家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该中心由中国五矿集团有限公司牵头,依托长沙矿冶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联合湖南有色产业投资集团、中南大学、湖南大学等单位共同建设。

  中心的组建,充分彰显了湖南在稀有金属矿产资源这一国家战略领域拥有的科技优势和产业地位,有利于更好地聚集创新资源,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更好保障国家资源安全、提升产业控制力。至此,近3年来,落地长沙的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不仅实现了零的突破,而且数量增加到了3家。

  今年,长沙聚焦高能级创新平台引育,战略科技力量“基本盘”进一步夯实。全力支持省“4+4”科创工程在长项目取得新进展。在今年新增的466家创新平台中,国家级7家、省级160家,全市各类创新平台数量达到3167家,实现了“量”“质”双升。

  除了国家战略性稀有金属矿产高效开发技术创新中心获批外,今年重组入列两家全国重点实验室,总量达18家;瞄准世界科技发展前沿领域和赋能“4433”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新建长沙新能源创新研究院等,累计建设新型研发机构16家。

  关键领域自主创新能力持续提升

  高性能液压传感器关键生产技术获得突破;解决医疗影像领域难题的国内首台大孔径移动CT发布;全国首款肾功能体外检测试剂盒获批;发布万瓦单模光纤激光器,打破长达15年的技术垄断;研制全球首台套6000米级智能电驱动深海重载采矿车辆平台……今年以来,一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相继在长沙亮相。

  这些重大成果,多是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结果,关键核心技术对产业发展的助推作用也显而易见。

  以今年6月通过验收的在长省科技重大专项“深海矿产资源开采关键装备技术研究与示范应用”项目为例,该项目由湖南大学、长沙矿冶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牵头,与5家在湘知名企业和高校联合承担,围绕深海矿产资源开发这一国家未来产业发展方向,聚焦3000米至6000米深海矿产的勘探、采集、输送等作业关键环节,历经多年,攻克了多项关键核心技术,研制了全球首台套6000米级智能电驱动深海重载采矿车辆平台等重要装备,部分成果填补国际空白。

  记者了解到,长沙建立了“企业出题、政府立题、社会答题”的攻关机制,着力攻克一批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新动能。今年以来,攻克FS1001P高分子增材制造设备、6000米级深海重载采矿平台等全球领跑和自主可控技术。同时在高性能智算模块及整机、量子绝对重力仪、固态电池材料等未来产业领域取得一批重大成果。

  成果加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上个月,2024年上半年全省本科院校技术合同登记数据出炉,在长高校霸榜前三。其中,中南大学2024年上半年合同成交额62751.58万元,同比增长280.39%;湖南大学35612.93万元,同比增长76.20%;长沙理工大学23259.02万元,同比增长34.85%。

  这也支撑起了长沙今年上半年技术合同成交额723.96亿元、增速35.66%的“战绩”。这其中,不乏千万元、亿元“大单”。比如中南大学将“慢性肾病创新药物”发明专利转让给长沙晶易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转让金额1亿元;湖南大学将“钠离子电池”相关发明专利作价2980万元与长沙同瑞设立新公司等。

  纵观长沙的科创路径,技术合同成交额连年稳步大幅攀高。追溯背后原因,是长沙持续深化改革,不断推进产学研破圈融合。

  比如创新制度机制,建成运行“两单两库一平台”,深化“市校(所)创新发展联盟”工作机制。比如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评价、激励等机制改革,创新开展“先投后股”试点。比如推动科技与金融结合,成果转化母基金规模达30亿元;设立2亿元科技型企业知识价值信用贷款风险补偿资金,今年上半年为1678家科技型企业放贷59.22亿元,增长49.7%。

  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长沙将围绕聚集高能级研发机构、引育高水平研发人才、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发展培育新质产业、推动标志性项目落地见效等方面持续发力,全力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为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更多省会力量。

  长沙市台办供稿

长沙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联系邮箱:stbxzc20130516@163.com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