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太阳新能源的“智造”车间可使运营成本降低30%、生产人员减少近40%
24小时不停歇的“黑灯车间”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登辉
土耳其安卡拉广袤无垠的高原上,一座光伏产业园拔地而起。
“仰望”红日,实现光电转换的太阳能电池,则来自遥远的中国——湖南红太阳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红太阳新能源”)。
一块巴掌大小的太阳能电池片,不仅象征着全球光伏整线高端装备的“中国名片”,也蕴藏着高度自动化、信息化、数字化的“智造力量”。
今年,红太阳新能源的数智一体化光伏电池智能制造车间,被评为2024年度湖南省智能制造标杆车间。近日,记者走进这间“数智”车间,看它究竟有多“聪明”。
温度 偏差不超过1 ℃
业界把高度自动化的智慧工厂,称之为“黑灯工厂”,意为不需要人长时间守着,关了灯也能生产。
以此类比,红太阳新能源的数智一体化光伏电池智能制造车间,则可称为“黑灯车间”——24小时不停歇运转。
换上无尘服,记者随红太阳新能源中央研究院制造产品部高级经理雷坤走进车间。
黄色的AGV小车,正驮着物料来回穿梭。记者小心地避让,“不用担心,他们碰到障碍物会自动停下。”雷坤说。整个车间有四五十台,它们会根据生产节拍,准确运送到各个工位。
机械手挥舞之下,一张张硅片准确落位在载具之中,源源不断地传送至设备里。
“在这里,它们要经过溶液的腐蚀,形成金字塔状的绒面。”雷坤说。之所以要腐蚀硅片,正是因为经过制绒处理后,就能有光吸收率高的特点。
腐蚀之后,还得炙烤。
记者来到“烤炉”前,热浪滚滚。烹饪讲究火候,高温镀膜环节,对于温度的掌控更为苛刻。
“炉内要快速从15℃升到900℃,且偏差不能超过1℃,”雷坤解释,这一步骤是为了让三氯氧磷能够有效渗入。
精度 为硅片纳米级覆膜
通过覆盖正面80纳米的氮化硅薄膜、背面100纳米的氮化硅及氧化铝薄膜,硅片不仅完成“钝化”,而且从暗沉的灰色变为靓丽的蓝色。
顺着传送带,硅片进入下激光开槽和丝网印刷环节。
通过智能视觉系统准确定位,平躺在载具之中硅片,被激光毫无保留地照射。随着激光一闪,实现背膜图形化开膜,形成横竖密布的凹槽。
浆料注入凹槽后,由液态变凝固,形成“电”的“高速公路”。而太阳能所产生的电力,通过这些电路不断聚集。至此,硅片正式变身为太阳能电池片。
但流程还没走完。
传送带会把这些电池片传送至一间“小黑屋”,“我们模拟了每平方米1000瓦的日照,然后通过探针导出电流,根据电流大小来对电池板进行分级。”雷坤指着产线尽头说,“机器会自动分拣,根据转换率分门别类。”
力度 “智造”累计总投入1.9亿元
智能化升级改造过程中,有没有红太阳新能源自主研发的呢?
“有,电池四厂智能制造工厂智能装备国产化率达91.8%。”雷坤非常自豪地告诉记者。其中电池片核心工序高温段、镀膜段全部使用红太阳光电自主研发的光伏设备,整线AGV智能运输系统全部使用海康威视自主研发的物流运输系统。
从一组数据,则能看出“智造”带来的实效:
运营成本降低30%、生产人员减少近40%;产品不良率降低3%、制成品良率97%;设备数据采集率100%、整线直通率99.3%;PERC电池转换效率达到23.5%、TOPCon电池效率达到26.5%。
智能化升级的背后,是企业持续不断地投入。截至目前,红太阳新能源实施智能制造的总投入1.9亿元,而近3年实施智能制造的总投入超过了9000万元。
今年,红太阳新能源完成了PERC产线166尺寸改造,成为行业内唯一一家兼容156、158、166多种尺寸同时生产的智能制造电池片生产工厂。
土耳其1GW PERC电池智能制造工厂交钥匙工程、亚太1GW 电池智能制造工厂交钥匙工程……细数下来,红太阳新能源现有不少在海外的项目。
智能制造底气足,企业阔步“出海”,前景可期。
长沙市台办供稿
长沙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联系邮箱:stbxzc20130516@163.com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