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长沙新闻

稻鸭共育,走出农业新“稻”路

发布时间:2024-10-22 10:50:28

  稻鸭共育,走出农业新“稻”路

  浏阳这家种植专业合作社通过科技赋能,生态种养预计可增收20%以上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徐运源 通讯员 刘磊 周东来

  金秋十月,稻谷飘香。记者20日在浏阳市龙伏镇达峰村的隆呼种植专业合作社看到,收割机开足马力在稻田间穿梭忙碌,一排排稻穗不断被喂入机器,割稻、脱粒、碎秆等工序一气呵成,路边的运粮卡车转眼间已装满。望着眼前这番好“丰”景,合作社负责人袁丁丁开心地介绍,合作社800余亩稻田采用“稻鸭共育”种养模式,全部种植水稻绿色优质高产品种,同时养殖本地优良水鸭5000多只,今年预计可增收20%以上。

  产业转型:科技赋能绿色生态种养

  “这一切还得感谢国家的好政策,我们遇到了干事创业的好时机。”袁丁丁告诉记者。原来,袁丁丁的几位合作伙伴曾从事餐饮和环保行业多年,深切感受到大众对本土健康生态食材的迫切需求,他看到本村的生态环境适合种植水稻,便流转土地专门从事农业种植。然而,因为不是学农出身,刚开始几年发展缓慢。时光不负有心人,转机很快出现。时值全市深入推进农业科技特派员工作,在省党代表、龙伏镇新开村种植大户沈慧锦的引荐下,袁丁丁与科技特派员、湖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副院长刘双清结缘。

  在刘双清3年的持续帮助下,合作社的发展思路越来越清晰,引进一系列新品种、新技术和绿色防控新产品,特别是集成应用“七好一化”(整好田、选好种、育好秧、栽好禾、管好水、施好肥、防好病虫草害、全程机械化)水稻绿色高产技术体系,实现了节本增效。“刘教授还多次邀请湖南农业大学黄璜教授、陈灿副教授组团来基地指导鸭苗培育、鸭舍搭建、鸭粮配比等技术,为‘稻鸭共育’生态种养模式的产量提高、品质效益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撑。”袁丁丁说。

  刘双清介绍,目前合作社的种养模式有两大创新:一是稻鸭共育。 水稻移栽后25天左右,把鸭子放养在稻田里,一亩田放养7至8只,可以实现控草、防病、吃虫、消灭福寿螺,基本上不用打化学农药,这样不仅可以收获优质的稻谷,还可以收获土鸭子、土鸭蛋。二是绿色发展。推广应用湖南省地方标准《水稻农药减量增效绿色生产技术规程》,集成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抗—防—控”三位一体防治病害,害虫“虫卵—幼虫—成虫”三态同控,不仅提升了水稻的产量和品质,还大大节约了生产成本。

  袁丁丁补充说:“合作社采取土壤改良、适时播种、集中育秧、深水灭蛹、安装风吸式太阳能杀虫灯、害虫性诱食诱‘一筒双芯’、生态调控、合理施肥和科学用药等综合技术措施,今年的丰产证明这套技术‘组合拳’行之有效。农产品的品质好了,价格肯定就高,效益自然就好。”

  提质增效:打造品牌推动产品供不应求

  科技改变农业。记者了解到,隆呼种植专业合作社在保留传统农业特色的同时,通过科技加持,人工成本降低了,产量提高了,产品也更加优质了,“稻鸭米”“稻田鸭”“生态鸭蛋”供不应求。

  “合作社已注册‘桥下鸭’商标,下一步计划申报绿色食品认证,打造特色品牌,发展‘一村一品’,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袁丁丁说。

  在刘双清看来,发展生态种养,在产量品质提升的同时,最终还是要看效益怎么样。“绿色、高质、高效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因此,合作社要多管齐下实现产业提质增效,一是集成应用先进农业技术实现节本增效,二是通过全程机械化提高生产效率,三是打造‘稻鸭共育’绿色生态品牌,开发稻米、稻鸭系列产品,通过订单式供货、私人定制和门店销售等模式进行推广销售,实现增收增效。”他说。

  从“吃得饱”“吃得好”到“吃得健康”,人们对农产品的品质需求在不断升级。袁丁丁自信地说:“今后合作社将立足现有产业基础,依靠科技和人才的力量,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同时加强一、二、三产业融合,实现提质增效和高质量发展,未来我们必将越做越好!”

  长沙市台办供稿

长沙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联系邮箱:stbxzc20130516@163.com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