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曼斯
“狮子头,铜锣肚,乌云盖雪银颈圈”。
11月24日,“高质量发展调研行”湖南主题采访团走进宁乡市花猪产业文化园,立即被展厅内憨态可掬的小花猪吸引。
宁乡花猪是中国四大地方名猪种之一,味道鲜美。然而,宁乡花猪养殖时间长、成本高,且瘦肉少、回本难。这是宁乡花猪一度濒临灭绝的重要原因。
李述初,宁乡花猪保种的关键人物。20多年前,他走遍宁乡大大小小的村落,寻得纯正血统的7头公猪和50头母猪,由此成立流沙河花猪生态牧业股份有限公司。
经过数年发展,公司扩大产业规模,完善产业链条,每年出栏 12.8万头宁乡花猪,开发的冷鲜肉及熟食产品热销北上广深,年营收近3亿元。
李述初介绍,当年保种靠土办法,现在院士专家上阵,花猪养殖前景一派大好。
中国工程院院士印遇龙对宁乡花猪兴趣甚浓。他带领团队开发湖南地方猪专属基因育种液相芯片,为花猪优生优育打下基础。
“如果把基因比作‘生辰八字’,有了‘八字’就能给花猪‘算命’。”湖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副院长何俊打了个形象比方。
通过这一技术,人们能精准预测小猪的生育率、患病率、瘦肉率等,将其选做种猪重点培育,不断优化品种。
印遇龙团队还发现宁乡花猪的美味“密码”。
花猪的美味被转换为嫩度、脂肪、挥发性氨基酸、肌纤维大小等精准指标。通过基因编辑,敲除指定的基因片段后,某指标如果大幅变化,即可找出该段基因背后的美味功能。
可挑选携带优质基因的种猪进行繁殖,使风味更好;未来还能对美味基因进行组合,培育更优良品种。
要得到这些“生辰八字”并不容易。印遇龙告诉记者,研究团队为了得到一线数据,经常与猪“同眠”,付出不少心血。
高静霞是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联合培养研究生,从今年7月开始驻扎在流沙河养猪基地。
“95后”小姑娘看着白白净净,和想象中的“猪倌”反差颇大。她的课题核心是研究宁乡花猪的料肉比。
“我们将150头花猪放在同一生长饲养环境中,观察哪些猪长得更快,并寻找他们的关键基因。”高静霞介绍,如果该课题有所收获,很有可能帮助农户降低饲养成本。
随着科技不断进步,研究也朝着智能化方向发展。在流沙河的研究基地,安装着摄像头的轨道机器人在猪栏来回巡视,既防范了疫情风险,又提高了研究效率。
“希望通过不断改进技术,让花猪更好养、更好卖、更好吃。”印遇龙说。
(长沙市台办供稿)
长沙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联系邮箱:stbxzc20130516@163.com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