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安徽要闻

中安观察|跨越三千公里,疆电如何点亮“皖家”灯火?

发布时间:2025-02-06 14:36:41

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2024年12月31日凌晨,新疆准噶尔盆地东部,戈壁滩的夜晚寂静而寒冷。茫茫雪域中,矗立着的皖能英格玛电厂内却一片繁忙,集控室里众人正激动地等待5点18分的到来。

“……3、2、1!”随着倒计时的结束,在一片欢呼声中,英格玛电厂2号机组顺利完成168小时满负荷试运行,标志着新疆皖能英格玛电厂一期2x660MW超超临界燃煤间接空冷发电机组工程建设结束,正式投产运营。源源不断的电力从新疆出发,自西向东一路奔腾,奏响一曲跨越三千公里的能源交响。

为什么要“疆电入皖”?

在我国能源版图中,东西部资源与经济禀赋存在显著差异。西部地区能源资源丰富,而中东部地区经济较发达,电力需求旺盛。“西电东送”成为保障中东部电力供需平衡、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

新疆,这片广袤的土地,煤炭资源蕴藏量位居全国前列。其中,准东煤田是我国目前最大的整装煤田之一,经勘测煤炭储量高达3900亿吨。以我国煤炭年使用量计算,一个准东煤田足够全国开采使用一百年。

作为“疆电外送”第二通道,“准东-皖南”±11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简称“吉泉直流”)是世界上电压等级最高、输电距离最远、输送容量最大、技术最先进的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线路经新疆、甘肃、安徽等6省区,全长3293千米。

“英格玛电厂建设2台66万千瓦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是吉泉直流的第9个配套火电项目,也是最后一个项目。”英格玛电厂总经理程志翔说,项目投产后每年将向安徽、江苏、浙江三省输送约70亿千瓦时电量,为促进皖疆两地乃至华东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这样的发电量意味着什么?

英格玛电厂两台2台66万千瓦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每小时发电量约为132万千瓦时,按照一户居民一个月用电100千瓦时计算,两台机组一小时的发电量足够1100户居民使用一年。

目前正值安徽“迎峰度冬”关键节点,用电需求攀升。“英格玛电厂双机投产,有力增强了安徽迎峰度冬期间的电力保供能力,确保在安徽电力供应紧张时段通过吉泉直流向安徽送电的能力。”安徽省皖能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刘明说。按照皖疆两省区签订的送受电协议,英格玛电厂每年有近30亿千瓦时电量送往安徽,将降低安徽企业用户的用电成本3000万元以上。

“2号机组168小时试运交接对促进准东经济发展,缓解华东地区能源供需矛盾,加快准东能源基地建设,推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促进特高压电网及能源领域新质生产力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新疆准东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周海峰说。

在准东,甚至不需要车辆运输,煤有自己的“路”。

从空中俯瞰,一条长达8公里的蓝色“巨龙”盘亘在茫茫戈壁,从露天煤矿一直延伸到英格玛电厂。这就是“产煤不见煤,送煤不见灰”的输煤廊道。在电机的驱动下,煤块顺着输煤廊道源源不断地送进电厂。

“对于电厂而言,燃料的稳定供应至关重要。我们两台机组每小时的耗煤量约600吨,一天24小时耗煤量高达14400吨。如果远距离运煤,成本会很高。”英格玛电厂副总经理夏艾贤说,“疆电外送”有效降低了电厂的燃料运输成本,还避免了因新疆煤炭资源外运而导致的成本上升和交通运力紧张问题,实现了能源、交通等多方面的优化平衡。

“疆电入皖”难在哪?

“地上不长草,天上无飞鸟,风沙走石还不少。”这句顺口溜生动地描绘了新疆准东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恶劣环境。

英格玛电厂位于准噶尔盆地东部戈壁腹地,距离最近的县城——奇台县有120公里。这里冬季气温低至零下35℃,夏季气温却高达40℃,一年四季风沙不断。

茫茫戈壁,战严寒、斗酷暑、抗风沙,成为了日常。

在这样艰苦的自然环境下,英格玛电厂2号机组从并网到通过168小时满负荷试运行仅用12天,创造了同地区同行业同类型基建机组一次性最快通过“168”的新纪录。

“火电机组调试就好比是一场大型战役,是锅炉、汽机、电气、热控、化学、输煤灰硫等各专业,设计制造安装调试的多兵种的一个联合作战,每一个节点都如同一次战斗,需要精心准备。”英格玛电厂项目调总巩时尚说,“有时候为了确保一个细节,项目内部可能会在晚上讨论数小时,确保每一次试验都能一次成功。”

对于电厂设备而言,冬季是最为严峻的考验。“防寒防冻措施只要稍有疏忽,就会对设备运行造成极大的影响。因此我们机组启动或者是正常运转时,前期工作必须要做得很足。”巩时尚说,在2号机组整套试用期间,面对零下25℃的极寒天气,电厂对重要仪表、输水管道等设备都进行了伴热保温处理。

庄宇是英格玛电厂生产准备部电气主管,也是第一批到来的“垦荒者”。

2022年8月,庄宇得知英格玛电厂技术岗位紧缺后,跨越三千公里来到新疆准东,投身“疆电入皖”项目中。

“我们刚来的时候,只有一路施工电源,还经常停电,一停电就停水停气。”庄宇说。“怕冷的不仅是人,还有设备。如果停电时间长的话,管道就冻坏了,所以我们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去处理好。”

“最冷的时候零下35℃,因为寒气太重了,我们在外面处理电气故障的时候,只能单脚站地15秒,然后左右脚来回换。”庄宇回忆道。2024年5月以来,庄宇现场牵头处理了十多起电气事故,保证了已经投入运行的主变、高厂变等辅助设备及时恢复供电,期间未发生一起涉网设备事故。

和庄宇一同从临涣中利发电公司来到新疆皖能英格玛电厂的,还有他的师傅李强争。

“当时我俩视频通话的时候,我看到这里四周都是一片荒地,他说取个快递都要去另一个厂取。但是这边缺少工程管理技术人员,我这个人就喜欢挑战,觉得来到这里能有更大的提升空间。”2023年7月,尽管知道条件艰苦,48岁的李强争还是毅然来到了英格玛电厂。如今他是英格玛电厂灰硫专业唯一的工程管理人员,肩负着除灰脱硫系统的安全、进度、质量、催图和供货等多项重要工作。

2023年,在除灰脱硫参建单位进场晚、脱硫EPC总体进度滞后且安全风险不可控的情况下,他合理调配人力资源、优化作业程序,严把材料进场,确保安全质量可控、在控,在零缺陷的前提下,分别提前4个月和6个月完成1号、2号脱硫系统的投运。

2024年12月19日,一个脱硝设备出现不明情况,严重影响2号机组的投运。尽管不属于李强争的工作范围,但为了2号机组能够尽快投运,他冒着零下20℃的严寒爬上了40米的高塔检查设备,经过4个小时奋战最终找到了原因,确保机组顺利完成168小时满负荷运行。

“我们必须争分夺秒、事无巨细,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整个机组可能都无法如期实现双投。”因为现场噪音大,讲话全靠“吼”,李强争的嗓子这几个月一直都是沙哑的。

在戈壁坚守的日日夜夜里,像李强争、庄宇这样的“皖能人”,带着一腔热血从五湖四海汇聚到新疆。他们见过黄沙笼罩的天空,见过一夜不眠的灯火,他们在40℃的热浪里前行,也曾在零下35℃的冻雪里埋头苦干。

“我们的承诺已全部实现。”这是李强争在英格玛电厂2号机组完成168小时满负荷试运行后发的一条朋友圈。机组完成168个小时满负荷试运行,是电厂从基建调试转生产运营的关键分水岭,如释重负之后还要鼓起干劲,继续前行。“我们经过那么长时间的日夜奋战,一路披荆斩棘,如期实现年内双机双投。但这不是结束,而是一个新的开始。”

“当初建设的时候,每天在工地都是一身泥一身灰,步数都在3万步左右。”回忆起这些艰苦卓绝的日子,这个要强的淮北汉子不禁红了眼眶。“但当我坐飞机从安徽上空飞过时,一想到这亮着的灯可能就是我发的电,我的内心就充满了自豪。”

“皖疆合作”带来了什么?

作为安徽“疆电入皖”的重要火电项目,英格玛电厂双机投产运营是跟踪落实两省区高层能源战略合作共识的重要成果,是贯彻落实安徽省委、省政府援疆部署、助力打造新疆连接华东区域“能源丝路”的标志性工程。

“英格玛电厂投产后年发电量可达70亿千瓦时,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我省能源供应保障能力,优化能源产业结构,同时带动当地就业和投资,为深化皖疆合作提供了有力支撑,推动两地经济社会发展。”程志翔说。

“疆电入皖”项目不仅优化了资源配置,也给新疆本地带来了新的就业机会。

托合提尼亚孜?吾斯曼是一名来自阿克苏的维吾尔族青年,也是皖能运检公司新疆北一维护项目部综合班班长。

而在2020年以前,他还靠着跑运输维持生计,收入很不稳定。一次偶然的机会,凭借自己的细致与认真,他获得了皖能的工作机会。

不懂就学,熟悉机器设备规程;有事敢上,每次操作准确无误……托合提尼亚孜?吾斯曼凭借自己的努力,从一名技能“小白”成长为优秀班组长。如今,他已经在乌鲁木齐买了房子,孩子也来到乌鲁木齐接受教育。

“皖能就像我的家一样,我希望能一直在皖能工作,希望我的孩子未来也能够进入皖能。”托合提尼亚孜?吾斯曼说,在皖能的成长发展让他和家人引以为豪,他常跟身边人讲述皖能故事,让他们安心和皖能一起在家乡“扎根”。

距离英格玛电厂100公里处,安徽省首个“疆电入皖”火电项目——新疆皖能江布电厂已经投产一年多了。

江布电厂同样是吉泉直流工程配套电源项目之一,2023年8月28日、9月9日两台机组顺利完成168小时满负荷运行,正式转入商业运营。2024年,江布电厂顺利完成了安全、环保、消防等设备设施的验收工作,获得了电力行业“安全生产标准化一级企业”称号。

“2024年是江布电厂投产以来首个完整的运营年,发电量达69.23亿千瓦时,利润总额远超预期,煤耗指标、厂用电率、碳排指标等关键生产经营指标均完成年度计划。”江布电厂总工程师安健雄说。

“平时工作大家都很照顾我,吃饭时领导和同事都会考虑我的饮食习惯。我现在已经完全融入皖能这个大家庭了。”维吾尔族姑娘玛丽娜在江布电厂从事行政工作,她的家就在离电厂不远的吉木萨尔县,能留在家乡就业,她觉得很幸福。

记者从安徽省能源局了解到,2024年安徽省全年完成能源重点项目投资约970亿元,同比增长5%,其中,皖能集团全年完成投资177亿元,充分彰显了省委、省政府赋予的“省级队、主力军、主平台”功能定位。2024年安徽全省全社会用电量约360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约12%。全省发电总装机约1.23亿千瓦,同比增长约14%。

2025年是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谋篇布局的关键之年。全省能源系统将按照总量提升、结构优化和空间协同的要求,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安徽篇章提供坚强可靠的能源保障。

“皖能集团将加快‘走出去’步伐,未来将以新疆等‘三北地区’为项目主战场,大力发展风、光、水、火、储等能源大基地,为不断增强安徽省能源供应保障能力、调整能源产业结构以及实现‘双碳’目标发挥主力军作用。”皖能集团相关负责人说。(记者 吕文卫 摄影 张伟)

来源: 中安在线

安徽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