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今年,“释放文化、旅游、体育等消费潜力”“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加强文明乡风建设”等提法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正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聚焦“以文化赋能发展”主题,从文旅融合、徽学研究、戏曲传承到家风建设,多维度建言献策。他们将文化基因融入现代治理、产业转型与道德培育之中,生动诠释了“文化自信”的时代命题。
全国人大代表张志强:文旅融合赋新能,打造“诗与远方”的城市IP
随着央视一套开年大剧《六姊妹》的热播,其主要取景地淮南市迅速“出圈”,成为新晋网红旅游打卡地。全国人大代表、淮南市市长张志强紧扣“释放文旅消费潜力”这一提法,提出淮南市要走“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融合发展路径。
张志强表示,淮南将借势影视流量,推动资源型城市转型,重点建设武王墩国家遗址公园、寿州古城等文旅项目,串联“三山三水”生态资源,打造楚汉文化旅游核心区。他提出“无中生有”与“有中做优”并举的策略,一方面创新开发紫金砚、淮南牛肉汤等“文化IP”,另一方面提升旅游服务品质,用“尽心”服务换游客“尽兴”体验。
“我们将把文化、生态与城市完美融合起来,用好‘楚风汉韵、山水之城’这一文化资源和城市品牌,更加体现文旅产业的地方特色和独有魅力。”张志强表示。
全国政协委员钱家盛:徽文化精神内核,助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
全国政协委员、安徽大学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钱家盛聚焦徽文化在新时代的新价值,提出“将传统文化研究与基层治理相结合”的建议。
钱家盛呼吁整合安徽高校及全国研究力量,组建跨学科团队深入挖掘徽文化精髓。他以“六尺巷故事”为例,指出徽文化中“以和为贵”的理念对化解基层矛盾、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现实意义。他建议,以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为核心,联合建筑、医学、地方文化等领域高校,形成研究合力,系统梳理徽商精神、徽派建筑智慧等资源,将徽文化研究与现代社会治理相结合,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其在当代社会发挥更大作用。
全国人大代表韩再芬:提升自身修养,创造出更多文艺精品
虽然当下人工智能正在与传统戏剧发生碰撞交融,但全国人大代表、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韩再芬认为,演员才是戏曲的“魂”。
韩再芬表示,AI可以用于剧本创作、音乐编排、舞台设计等方面,甚至可以通过虚拟现实技术为观众提供沉浸式的观剧体验。但戏曲创作的核心必须是人,演员的眼神、气息,还有那颗跳动的心,才是黄梅戏的魂。
为了做好传统戏曲文化的传承与发扬,韩再芬担任了安庆师范大学黄梅剧艺术学院教授,希望采用学徒制和学院制这两种方式培养人才。“演员一定要有一方舞台让他去演绎锻炼,不断跟观众见面,最后练就他的一身本领。”
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是文艺工作者的重要使命,韩再芬表示,文艺工作者要“以文化己,方能以文化人”。需先净化心灵、提升精神境界,创作出与时代共鸣的作品。
全国人大代表丁德芬:以家训润民心,共筑家国同梦
在政府工作报告“推进公民道德建设”的框架下,安徽东至周氏《六世书香·百年家风》的传承实践已成为新时代家风文化建设的典范。
作为一直致力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层代表,全国人大代表、池州市东至县新时代文明实践服务中心主任丁德芬提出,依托百年家风发祥地建设示范基地,系统挖掘传统家训中的“自立自强”“德行积累”等精神内核,通过组织学者梳理家风演化规律,提炼其与当代价值观的契合点,如将“家庭梦”融入“民族梦”,推动家风文化成为基层精神文明建设的抓手。
(记者 苏艺 彭旖旎 张毅璞 史睿雯 程昊 朱晓桐 邹韩欣 刘炜鑫)
来源: 中安在线
安徽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