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指导、武汉经开区教育局与爱莎国际教育集团联合支持的《国际理解教育项目实施建议书》近日正式出版。
作为国内首部系统探讨国际理解教育与中国课程标准深度关联的权威编著,该书汇聚了国内外顶尖学术团队智慧,包括北京大学考试研究院院长秦春华、北京教育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学院原院长王远美、北京教育学院国际课程研究中心主任王晓玲、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职成与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高瑜、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副主任、信息化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刘中兴、华中师范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全国化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研究生教育分委会副主任委员、教育部华中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副主任邓阳、天津市教育科学院研究员郑彩华等专家,以及来自国际课程专家等的前沿观点,为新时代教育国际化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指引。
政策脉络与核心主张
本书系统梳理了自2010年以来国家推动国际理解教育的政策演进,包括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等纲领性文件,强调国际理解教育在培养“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中的战略地位。书中指出,国际理解教育不仅是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培养,更是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核心素养的分析,书中论证了国际理解教育如何助力发展学生跨文化乃至参与全球治理的能力。
实践路径与创新模式
针对学校管理者和一线教师的实际需求,本建议书整理了中国国家课程标准内各学科国际理解教育要点,帮助各学校根据所在的区域实际,结合全球议题构建学校的国际理解教育项目教学与课程体系,提示学校发展国际理解教育项目教学与课程体系需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学校的办学使命的落实、校本特色的发展与课程管理的机制均是以其为中心,且每项要素都是相互联系的,为“立德树人”提供根本保障。
学术价值与社会意义
作为国内该领域的开创性著作,《国际理解教育项目实施建议书》由原中国驻法国大使馆公使衔教育参赞马燕生先生作序,他指出,由于国情不同,世界各国开展国际理解教育不可能千篇一律或千人一面,应结合本国发展战略和人才培养需求制定相关政策举措。本建议书的出版,不仅填补了政策解读与校本实践间的空白,也标志着中国国际理解教育从理念探索迈向系统化实施的新阶段,是教育工作者、政策制定者及研究者不可多得的参考指南。
主编简介
黄圆晴,北京大学历史系博士,目前也攻读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博士。现任职于武汉爱莎文华学校国际理解教育中心主任,同时担任武汉经开区国际理解教育工作室主持人。(通讯员:田守凤)
武汉市台办供稿
武汉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