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非遗集市开启文旅消费新范式
Z世代的非遗破圈行动|“寻美非遗”专栏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郑湘平 通讯员 宋林
长沙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以下简称“长沙非遗馆”)在橘子洲景区内通过非遗集市与传习体验、惠民演出、趣味研学多样形式深度融合,将非遗+旅游、非遗+演艺、非遗+科技跨界共融创新,实现可触、可感、可传于一体的文旅消费新模式,为来自全国各地的观众游客提供多样化文化服务。
“五一”期间,长沙非遗馆线下共接待游客110000余人,开展讲解21场,其中参与非遗集市活动人数达32000余人,参与“长沙非遗有礼——带走铜官窑陶瓷”橘子洲125号种“草”活动5000余人。线上以微信公众号推文宣发、短视频推广、传统媒体报道、自媒体传播、九宫格海报朋友圈传播等多形式、多渠道开启多元化传播链路,获各级媒体报道25次;新浪微博话题#机器人解锁长沙非遗味道#上榜微博同城热搜第二位;全网线上传播量突破200万。有效促进非遗与旅游双向赋能,将非遗传承融入现代生活,融入时尚消费,促进文旅高质量发展,收到良好社会效果。
跨界共融:非遗IP的年轻化表达
活动突破传统非遗展示框架,注入多元创意元素,亮点出圈:现场以西汉简牍《食方》中的古法厨艺“复刻”两千多年前的米饭,探秘千年简牍里的美食密码;邀请央视春晚新晋网红宇树机器人作为“长沙非遗讲解员”,与游客展开智能交互;长沙弹词、长沙花鼓戏演员惊艳亮相,声声唱经典,呈现“有味道的非遗”视听韵味;国风“不倒翁”创意表演,与游客观众“零距离”互动……打造“传统基因+现代语态”的年轻化表达。
依托橘子洲天然流量优势,活动精准把握文旅消费趋势。为期6天的线下集市,组织浏阳素食菜、郭福娭毑小钵子甜酒、王胖子炒货制作技艺、麻姑井糯米黄酒酿造技艺、浏阳蒸菜、青辰老面馒头制作技艺、宁乡徐氏糖画、岳麓山茶、湘绣、长沙棕叶编等16家非遗摊位展示展销,构建起“舌尖到指尖”的立体消费矩阵。活动中,浏阳素食菜、小钵子甜酒、王胖子炒货、青辰面点、宁乡四碟等成了现场的“爆款美食”;宁乡徐氏糖画摊位前聚集了排队等待的亲子家庭,栩栩如生的糖画动物造型吸引大批孩子的目光;外地来的游客在“麓山雾语”摊位前放慢脚步,品一杯产自岳麓山的明前茶;湘绣的创意台灯、收纳盒,长沙棕叶编的创意摆件、动物玩偶,面塑的戏曲人物和卡通形象摆件等既带有独特文化属性又兼具实用价值的产品,成了现场游客争相购买的匠心好物。以“味”为引,将可咀嚼、可体验、可赏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变成可参与可生长的文旅消费新活力。
非遗礼遇:城市礼物中的情感交互
在“长沙非遗有礼——带走铜官窑陶瓷”橘子洲125号种“草”互动区,5000余张来自游客观众的手写明信片构建起情感共鸣空间。来自天南海北的游客在“见字如面”墙上书写长沙城市告白,换取承载千年窑火的长沙窑铜官陶瓷盲盒。千余份长沙非遗礼物逐一发放,在四海宾客的悉数珍藏与用心赏玩中传递长沙窑铜官陶瓷的当代表达与潮流之美。双向馈赠的创新交互,让非遗传承升华为城市与游客间的情感纽带。
馆内配套开展以“芬芳承艺 青春绽放”为主题的非遗传习体验活动20场,邀请湘绣、长沙棕叶编、长沙剪纸、拓片制作技艺、传统钩针编织技艺、宁乡传统手工旗袍盘扣制作技艺等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现场授课,累计带领13000余名游客观众以手工作品呈现关于“青春”与“绽放”的独特表达,见证长沙非遗的“青春味道”。
4场“非遗有戏”演出活动在馆内戏园同步上演,累计观演人数6000余人。民乐演奏、歌曲演唱、快板书等丰富的舞台表演形式为观众带来视听盛宴,独具本土特色的创意民歌《辣椒歌》《臭豆腐香》等作品生动演绎湖湘韵、长沙味。
3场“橘花开放时 橘洲深处去”研学活动,深度发掘馆园融合价值,将长沙非遗馆、毛泽东青年艺术塑像及橘子洲自然人文故事紧密结合,引导200余名游客开展橘子洲文旅深度体验游。
创新赋能: 长沙非遗馆“+”出多元精彩
长沙非遗馆打破传统思维局限,创新推出“非遗+”系列文化惠民活动,通过馆校联动、商圈融合等多元创新模式,搭建起传统工艺与现代生活深度交融的沉浸式文化体验场景。
各专业性分馆充分发挥特色优势。家具制作技艺(榫卯结构小木作技艺)专业性分馆以榫卯结构这一中国传统木作技艺的智慧结晶为核心,开展了木拱廊桥搭建竞技活动,并推出“匠心育苗计划”。该计划与雨花区长塘里阳光小学、砂子塘嘉美小学及周边社区紧密合作,精心打造“巧手筑桥·传承匠心”主题研学体系。活动设置木拱廊桥搭建竞技、鲁班锁智慧挑战、创意木艺工坊三大特色板块,开展10场沉浸式劳动教育活动。
陶瓷艺术分馆聚焦高校美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发展,联合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推出“指尖陶语·心中美韵”陶艺心理素质提升活动,在5场实践课程中,600余名参与学子在与泥土的亲密接触中,沉浸于传统陶艺之美;海彣分馆将非遗体验与城市商业空间巧妙融合,打造“非遗快闪工坊”,亲子家庭在购物休闲之余,参与其中,亲手完成扎染方巾、漆扇等艺术创作;长沙荟聚商场作为长沙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实践基地,联合长沙理工大学举办2025长沙荟聚“设计美好生活 焕新美好心情”设计节、“明日生活集”创意市集&展览,大学生们从湘绣中汲取灵感,融合苗族传统服饰元素,运用天然颜料进行现代化设计创新。
长沙非遗馆还紧扣节日热点与情感需求,打造极具感染力的特色活动。在5月11日、12日,开展以“非遗传情 感恩母爱”为主题的专场活动:调配专属香囊,让沉静的香气代子女诉说感恩;指尖捏出永不凋谢的花,送给最美的妈妈——传统和香制作技艺与面人(长沙面塑)技艺传习活动将在橘子洲非遗馆开展。同时,在母亲节当天,一场人文花道的非遗公益课堂也将在长沙非遗馆戏园内举行。
“尊重和传承背后的文化内涵和习俗,培育特色线路方面,以各活动点位为基础,串联起独特的非遗体验线路。这是长沙非遗馆努力的方向。”长沙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长沙非遗馆)主任张军表示。
长沙市台办供稿
长沙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联系邮箱:stbxzc20130516@163.com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