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安徽要闻

中安观察 | 从北上广来到乡村 黄山黟县如何打造“数字游民”的“桃花源”?

发布时间:2025-05-26 14:20:45

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每天面对青山绿水,白墙黛瓦,不用为朝九晚五的坐班所束缚,不用每天花费一两个小时在通勤路上,这样的工作环境,你羡慕了吗?

近年来,“数字游民”这个词逐步走进了人们的视野,这是一群追求自由、灵活和自主生活方式的个体。他们中有自媒体创作者、短视频博主、网络营销专家、程序员、自由撰稿人等职业,多以年轻人为主,不受传统工作地点的束缚,通常从事创造性和趣味性的工作,能够在各地自由流动,以实现工作和休闲的动态平衡。

在全球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认识到数字游民在网络经济时代的重要性,纷纷采取一系列策略来吸引这一新兴群体。

2024年6月,第一批数字游民在黄山黟县这座小城扎下了根,他们为什么会来到这里,一年过去了发展如何?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走进了“NCC黄山数字游民社区·黑多岛”。

35岁的导演从一线城市来到山村

对于35岁的席世伟来说,这三个多月在黟县碧山镇的生活,让他彻底放下了之前的焦虑心态。

席世伟是一名广告导演,在上海有自己的工作室,经常为一些大厂和知名企业拍摄广告宣传片,收入可观。但他生活得很焦虑,要不断为业务发愁,有时候一连接几个片子,有时候两三个月没有活。不仅是自己,周边的人生活节奏都很快,在街上走路都脚步匆匆,很难体会到什么是松弛感。

在一线城市工作,席世伟经常过着昼夜颠倒的生活,白天拉上窗帘睡觉,晚上起来看视频剪片子,曾经一个月没见过太阳。有一次去体检,他被查出患有骨质疏松,医生劝他赶紧去一个环境好的地方多晒太阳,从厦门到广州绕了一圈,在受到“老吴”的邀请后,最终选择了来到黟县。

席世伟现在的工作地点就是NCC黄山数字游民社区·黑多岛——把“黟”字拆开,就是“黑多”。

黑多岛从一家民宿改造而来,出门就是有百年历史的麻田老街,漳河围绕着一片青砖黛瓦的老房子静静流淌,站在河上的通济桥上抬眼就能看到远处青山。碧山镇很小,20多分钟便可走到小镇边界,但对于习惯动辄通勤时间要一两个小时的席世伟来说,这反而成了吸引他的地方。“在这里没什么消费欲望,每天睡到自然醒,出门散散步,晒晒太阳,呼吸新鲜空气,和大城市比,完全就是两个世界。”

在黑多岛有一群像席世伟这样的人,其中既有逃离大城市的工作者,也有刚从高校毕业就被吸引而来的年轻人,他们生活在一起,工作在一起,“共居、共享、共创”成为了他们的理念。

一群年轻人和一座小城的“双向重塑”

“老吴”名叫吴永泽,是这群年轻人的“大家长”,也是黑多岛的发起人和负责人。

吴永泽之前在北京等一线城市工作,2021年来到黟县,一呆就是4年。“这里挺好玩,山好、水好、阳光好、食物好,就不想走了。”老吴是东北人,说起话来带着特有的直爽。

在黟县,吴永泽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开始做实业,初期很顺利,但是他发现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在当地就出现了人才不足的瓶颈,于是他想到了通过“数字社区”来吸引年轻人的加入。经过一番考察,NCC黑多岛最终落户到了碧山镇。“我们希望给‘数字游民’这个群体提供一个集聚地,在‘黑多岛’的大会客厅一起共居共创,开展文化交流、头脑风暴,链接各类优质资源,助力乡村建设。”吴永泽说。

吴永泽介绍,中国数字游民群体包含五类群体:远程办公者、旅居自由职业者、大厂休整期人群、乡村新生活探索者和大学生潜在群体,这部分人的核心画像是非固定工作状态+低成本生活方式需求。

黑多岛目前有近40个床位,负责人通常被称为“主理人”,他主要负责一些管理工作,社区处于一个半自治的状态,岛内经过改造分割出了生活、工作等区域,甚至还有自己的小剧场。成员们大多来自北上广等一线城市,涵盖了AI创作、设计师、自媒体人、财务规划等各行各业。他们平时忙各自的工作,同时还会有各类线下活动,大家会在一起沟通,不同职业,不同经历的人在一起碰撞,经常会产生精彩的创意火花。

这段时间,席世伟和一群小伙伴正在专注于乡村电影,前不久刚刚组织了一场乡村电影节,他本人也希望能在当地找到一个合适的人物作为拍摄对象。

在吴永泽眼中,黟县以其独有的慢生活节奏,正在重塑这群年轻人的生活方式;而年轻人们也凭借着自身的活力与理念,同样在重塑这个小城的气质,“这是一个双向奔赴的结果。”

为了留住这群年轻人,黟县“诚意满满”

黟县团县委书记汪泓负责对接数字游民社区的工作,很快成为了这群年轻人的朋友。他告诉记者,当地政府是从2024年上半年开始留意到数字游民这个群体。

黟县是一座山区小城,全县人口不足10万人。2024年7月,随着NCC黑多岛数字游民社区对外营业以后,数字游民越来越多,为当地带来了青春活力。县委县政府很快意识到这个群体的价值,立即成立专班服务数字游民工作,更好地吸引数字游民到当地共居共创,为千年古城注入活力。

2024年10月,黟县就制定出台10条支持数字游民共居共创政策,这在全国范围内都是走在前列的。

这10条政策概括来说就是三个“一百万”:第一个100万是针对住宿费用,岛民来此居住的价格远低于民宿市场行情价;第二个100万是请数字游民参与城市更新、乡村振兴等地方事务,岛民根据自身专业特长匹配任务,完成后取得报酬;第三个100万,县里用于支持岛民创业,延伸产业链,尽量把人才留下来。“我来此没多久就领到了‘黟才码’,不仅可以免费游览境内景区,乘坐公共交通也有优惠。”席世伟告诉记者。

在一系列利好政策的加持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流向这里。2024年11月9日,第二届数字游民大会在黟县开幕,大会以“数字桃花源”为主题,聚焦“科技、青年、乡村、艺术”,吸引了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数字游民、创业者、创作者及行业专家千余人参加。12月12日,安徽省全球数字游民联盟成立大会在黑多岛举办,约40家成员单位加入。

据数据统计,通过一年的发展,黟县结合资源优势和产业布局,通过落实帮扶政策,已建成创业就业孵化基地2 家、省级众创空间1家,入驻企业 34家,孵化创业项目10个。通过引入数字技术和现代产业模式,推动休闲旅游、手工艺品、文化创意等乡村产业升级转型,先后吸引20余家公司、工作室入驻乡村,引入艺术交流、时尚展览等创意资源,带动村集体增收 500余万元。

“数字游民”背后的“抢人大战”

“数字游民现象的出现,一方面是得益于互联网的高度发展,让一部分人摆脱了原有固定上班模式,变得行动更为自由,身心更加愉悦;另一方面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生活在城市中,城市的氛围似乎不断强调'内卷’的存在。”安徽大学社会学副教授王云飞这样认为。

他告诉记者,随着现代都市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加剧,一些年轻人陷入了精神内耗,造成了难以摆脱的焦虑感和虚无感。在这样的背景下,选择数字游民成为了人们“逃离现实世界,探索内心世界”的一种方式,以此来回避发生在眼前的日益内卷化的工作和生活。

相关报告显示,早在2022年,全球数字游民的数量已达3500万人,到2035年这一群体的人数将超过10亿人。在国内,云南大理、浙江安吉、海南陵水等地也已经出现了“数字游民”社区。

随着这个群体的不断壮大,许多地方政府对其重视程度也在与日俱增,希望通过各种方式吸引年轻人的到来,为当地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注入新活力。今年4月,宜兴数字游民社区成立,采用“青年社区+产业发展”的运营模式,分别打造文化创意社区与新消费产业基地。浙江丽水也从去年开始实施“数字游民旅居共创丽水计划”,通过政策扶持,举办活动等系列举措,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到来。

“这群年轻人选择了青山绿水,即便未来有相当一部分人会重新回到大城市,但是数字游民的生活也是与自然相协调的绿色的生活方式,‘游民’可让他们找到一种精神的归属之地,最终也会成为他们创业的第二个起点。目前来看,他们带来现代创新理念和现代社会的文明精神,已经对地方的发展带来重要的影响。另外,未来也可能有一批数字游民会留下来,成为这里的新居民,给当地发展增添新动力。”安大教授王云飞认为。

这个观点与吴永泽也不谋而合,不过吴永泽同时认为,数字游民社区的现象最初在黟县落地生根,也应该在安徽区域内开花结果,但这需要地方政府拿出更多的努力来争取这个年轻而充满活力的群体。

(记者 苏艺 朱晓桐 潘祯祥)

来源: 中安在线

安徽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