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卖稻谷,今日卖风景|“记者走基层”专栏
宁乡市金洲镇“梦里乡村”展开秀美画卷,农文旅融合阐释田埂上的共富密码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张禹 通讯员 邱继行 樊石峰
蝉鸣蛙鼓中,宁乡市金洲镇箭楼村的稻田泛着青黄,田埂边的绣球花绽放着紫白色花束,像给绿绸子镶了道花边。
近日,记者走访来到这个长沙市“梦里乡村”综合示范项目,沿着新修的沥青路前行,只见白墙黛瓦的农舍错落有致,哑河潺潺流水倒映着蓝天白云,好一幅会呼吸的田园诗画。
稻田学会了思考
“突突突——”一台大型无人机在稻田上方来回穿梭作业,圆湖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黄勇站在田头,手机里的智慧农业平台正实时跳动着数据:“看这2740亩核心区,土壤墒情、虫情监测全靠天上的卫星和地里的传感器,新修的8公里碎石机耕道,让咱们的‘铁牛’跑得比以前快多了!”
目前,箭楼村这块省粮食生产万亩示范片宁乡片区核心区,具备了农业机械化、智能化、规模化、产业化条件,为粮食生产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去年平均亩产652.82公斤,较以前增产逾75公斤,2700多亩稻田让农户增收约50万元。
说起田里的变化,正在调试深施肥机械的村民老张直竖大拇指:“以前靠牛犁田,现在机械一响黄金万两!你看这每亩200公斤有机肥,全靠深施机精准‘喂’给禾苗,保证了稻谷的稳产高产。”在田埂边,25盏太阳能杀虫灯挺直腰杆,2500盏昆虫性信息素诱控器、食控器像戴草帽的哨兵,守护着这片“会思考”的稻田,进一步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达到增效减量的奇效。
山水织就宜居锦缎
边走边看,记者拐进塘边湾美丽屋场,平整小路蜿蜒至家家户户,竹篱笆围成的小院里,绣球花、月季花争奇斗艳,墙面上手绘的农耕图栩栩如生。68岁的李娭毑坐在门墩上择菜,门前曾经的臭水沟变身景观渠,清澈水里几尾游鱼倏然无踪迹,李娭毑高兴地说:“去年政府帮我们把路硬化到堂屋前,沟渠清淤砌了石岸,连路灯都是太阳能的,晚上出门不用打手电,跟城里小区没啥两样!”
沿着沩水新修的慢步道前行,芦苇丛中惊起几只白鹭,防腐木栈道在水面投下细碎光影。记者看到,“梦里乡村”项目重点打造的百户“花香庭院”各有巧思,有的用旧陶罐种多肉,有的用磨盘做花架,配合哑河沿线的生态护岸工程,让这片水域成了候鸟的“五星级驿站”,村民们都说白鹭等水鸟数量比以前多了两三倍。
田埂上长出共富密码
在新挂牌的“厦家洲”大米加工车间,稻米的清香扑面而来,真空包装机正忙着给玉针香大米“穿新衣”。据介绍,去年首批高端香米刚上市就被抢购一空,长沙几家高端超市已经预定了今年的新米。
更让村民期待的是田埂边的新规划,新修的观景台和研学步道和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哑河沿线的“渔乐天地”项目渐趋完善,游客可以体验摸鱼、钓虾、采莲的农家乐趣,还能在沙滩和野地露营。未来,箭楼村将打造以“渔”为主题的业态,吸引本地农户积极创业,还积极对接外来企业共同发展。这片质朴的土地,正在由传统的“卖稻谷”,向着“卖风景”“卖体验”华丽转身。
夕阳西下,沩水河面波光粼粼,归巢的鹭鸟悠然掠过。正在给稻田放水的老把式望着远处的寨子岭,笑意爬上皱纹:“年轻时盼着吃饱饭,现在看着稻田成了景区、稻米成了品牌,日子就像这灌浆的稻谷,越来越饱满咯!”当科技与传统在田埂握手,当乡愁与发展在屋场共鸣,“梦里乡村”正从村民的憧憬变成触手可及的现实。
来源:长沙晚报
长沙市台办供稿
长沙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联系邮箱:stbxzc20130516@163.com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