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安徽省庐江县罗河镇紧紧抓牢“全过程人民民主”这条主线,积极探索人大代表联系群众的新渠道——“板凳会”,组织代表无缝隙联系服务群众,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在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中打造“罗河品牌”。
公开于民。随着经济社会的转型和乡村振兴的深入,人民群众工作对象更加多样化,当前农村常住人口少、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群众参与民主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不足。没有会议室、没有主席台,镇人大代表利用“板凳会”,在农家院落、田间地头,一张方桌、几个矮凳设一个临时会场,向群众公开镇、村事务,让公开形式更加直接、更加多样、更加有效,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接受他们的监督。截至目前,该镇共有62名人大代表走入寻常百姓家中,与群众围坐在一起,大家畅所欲言,说问题、表诉求、提建议。
问政于民。以实现基层治理增效为方向,“板凳会”上代表们向群众汇报村集体经济发展、重点项目推进、民生实事办理等镇村工作情况,面对面倾听民意,坚持“预防在先、发现在早、解决在小”的指导思想,将收集和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关口前移,让诉求在村组发现、服务在村组开展、问题在家门口解决。今年以来,共收集群众反映的各类问题、意见和建议200多件,均已答复,得到了群众的广泛认可。该镇高桥村张湾村民组因江北港铁路建设施工方与当地村民发生了矛盾纠纷,村民们欲阻止工程施工,县人大代表、村党委书记主任张先锋掌握情况后,会同工程相关单位负责人一同到张湾村民组农户家中召开“板凳会”,村民们敞开心扉,对施工炮震影响住房安全、铁路建设影响土地耕种等问题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针对收集的意见和建议,镇村和施工单位充分协商后,再次到张湾村民组召开“板凳会”,通报解决方案,该方案既尊重群众合理诉求,又切合实际地解决问题,群众表示理解支持。一场“板凳会”,让上访变为下访,不仅将矛盾和问题迎刃而解,而且得到群众的信任,拉近了人大代表和群众距离,有效推进了乡村治理。
问计于民。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代表们深入开展“板凳会”议事服务活动,让群众为乡村建设“出点子”,现场收集群众的意见建议,听取群众的呼声和难题,把“观望者”转变为“参与者”,积极推动全镇经济社会健康发展。针对山岗村民组闲置冻库成本高、面积大、难租赁的问题,镇人大代表、东风村党委书记主任鲁世祥组织召开村集体经济发展主题“板凳会”,听取群众关于冻库后续利用的意见建议。会上有村民指出可将冻库拆分租赁,将机械设备拆卸下来,冻库改造为厂房对外招租,降低租赁成本。村“两委”认为该方案切实可行,组织村民完成改造工作,并于2024年顺利招租,交付企业用以模具加工,给村集体带来10万元的租金收入。2024年该镇郑湾村中院、彭庄、董碾、白楼等4个村民组约550余亩土地原有承包大户不再继续承包种植,后续一直未找到合适的承包户,较长一段时间内只能抛荒、闲置,针对这一问题,镇人大代表、郑湾村党委书记主任郑世稳多次在村民组“板凳会”上就相关问题征求群众意见和建议,根据群众意见和相关政策,最终确定由村集体进行承包种植,当年就已开展订单农业生产,种植水稻550亩,年增加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60余万元,产生纯收益8万元。
“板凳会”平实接地气,灵活又方便,密切了人大代表与群众的联系,激发了人大代表履行职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让广大人民群众搭上“民情直通车”,在助力解决“急难愁盼”问题中擦亮了民生底色,深受百姓喜欢。(曾福来 汪建勋)
来源: 中安在线
安徽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