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线 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历经76载春秋,一家“老字号”企业何以始终挺立时代潮头?当“传统”成为标签,安徽全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选择用五年时间实现“逆龄生长”:拥抱“5G+工业互联网”,植入智慧基因,这座与共和国同岁的“动力老厂”,焕发出全新活力——新理念、新技术、新能源……“老”的是招牌,“新”的是内在,“历久弥新”的全柴跃动着一颗“智造”新内核。
1949年诞生的全柴动力,曾以传统内燃机生产著称,但在五年前,其产品甚至滞后于国家排放标准。面临产品升级和新能源浪潮的双重冲击,全柴开启了一场全方位的“智变”征程:5年时间,5次产品升级,产品跃升到“国六”标准,同步推进管理战略提升,建成覆盖企业研发、生产、质量和服务互联互通的信息化系统,一个崭新的“5G+工业互联网”系统,让全柴“古树”发“智”芽。
“从‘十三五’开始全面信息化升级,不是小修小补,而是把全公司的技术、生产、管理、服务链条全部用信息系统重构,国家首批智能制造试点、两化融合贯标、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我们都走在最前面。”
安徽全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兼技术中心主任余磊表示,借着国家“智能工厂”项目的东风,全柴把生产、研发、质量、管理系统全部打通。过去数据是孤岛,现在从设计图纸到车间机床全联网,效率大幅提升。
——数字车间大脑:设备运行、质量检测、物料配送全自动监控,手机就能管车间;
——质量追踪平台:一个零件从采购到售后全程可溯源,问题早发现早解决;
——智能财务共享:账目一键共享统管,省时间更防风险。
这场“智造”变革给企业带来了实打实的效益,数据显示,数字化改造后,企业研发速度快了30%,生产效率提升35%,存货周转率提升18%。今年一季度,全柴总销量逆势增长15%,其中海外出口同比增长50%,稳居行业前三。
智能化改造更赋予了企业应对“小批量、多品种”市场需求的敏捷性。
安徽全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徐玉良告诉记者,以前工厂更换生产线全靠人工,会严重影响生产效率。“能产35台发动机的生产线,可能当天只能生产25台。”如今依托数字化,生产线会根据实际需求,通过零件上的二维码,实现智能更换,真正做到“一秒换线”,丝毫不影响生产效率。
实现智能化生产以后,产品的质量也更有保障。徐玉良表示,比如安装发动机上的气缸垫片,过去是靠人工测量,效率低下,而且难免出错。现在在前一道工序,设备就会自动测量,并将数据传到下一道工序,自动选配合适的垫片,确保了产品的一致性和准确率。
面对日新月异的技术变革,全柴也在与时俱进。徐玉良透露,公司正积极拥抱新能源趋势:混合动力增程发动机已广泛应用;工业车辆电驱动系统预计年底面世;农用装备电动化产品也在储备中。不仅如此,全柴还盯紧AI风口,使用工业大模型,让质量知识库自动学习故障案例,让供应链更加透明高效等。“我们的目标是从传统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智能化解决方案转型,与上下游产业链共同发展。”(记者 张毅璞 朱晓桐)
来源: 中安在线
安徽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