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线 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炎炎夏日,蝉鸣声声。正值高校暑期社会实践季,安徽艺术职业学院一支名为“非遗焕彩,老匠赋能”的大学生暑期“三下乡”志愿服务队,不畏酷暑,走进皖南山区黄山市黄山区焦村镇,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寻灯之旅”。他们的目标是探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郭村鱼灯的古法制作技艺,挖掘其在新时代的生命力,探索非遗的创新传承之路。
在焦村镇郭村,服务队的同学们一头扎进当地鱼灯制作工坊。非遗鱼灯手艺人李海玲向学生们娓娓道来鱼灯的千年历史与文化内涵。在闷热的工坊里,李老师深情回忆年少时跟随长辈在同样炎热的夏季里制作鱼灯的场景,她强调:“鱼灯不单是节日里照亮夜空的装饰,更是我们祖辈智慧与情感的载体,是流淌在血脉里的文化符号。”同学们屏息凝神,认真记录着从选材(必须选用2-3年生、韧性十足的老竹)开始,到破竹成篾、去毛边,再到精细扎制鱼头、鱼身、鱼尾骨架的每一道繁复工序,亲身感受到传统手艺在指尖流淌的温度与汗水背后的匠心。
在传承人的指导下,同学们纷纷动手尝试。削篾的力道、骨架扎制的平衡、图案绘制的细致,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挑战。汗水浸湿了衣衫,但大家热情不减,沉浸式体验着这份穿越千年的技艺魅力与制作的不易,为这份在夏日里坚守的匠心所深深打动。
如何让承载厚重历史的郭村鱼灯突破地域与时空的藩篱,真正融入现代生活?在热烈的暑期实践讨论会上,年轻学子们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大家一致认为,在万物互联的数字时代,抖音、快手、小红书等新媒体平台是让传统非遗“活起来”、“火起来”的重要契机。郭村鱼灯独特的造型美感、精湛的工艺过程、深厚的文化故事,完全可以通过短视频、直播、创意设计等方式,触达更广泛的年轻群体,实现文化价值的时代绽放。
据悉,这支充满活力的志愿服务队将在郭村扎根一段时间。在这个盛夏时节,他们将利用所学专业,用镜头记录下鱼灯制作的点滴、传承人的故事以及鱼灯背后的文化脉络,创作系列短视频、图文报道,并积极策划线上推广方案。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这传承千年的“水中精灵”在数字世界里游弋,吸引更多人关注、了解和热爱徽州优秀传统文化,为非遗的可持续传承贡献青春力量。这万点“新光”,正由一群年轻人在这个夏天,于黄山脚下悄然燃起。
本次项目由2023年度安徽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项目:微传播语境下徽州文化影像传播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23AH052825)和2023年度安徽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项目: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视域下安徽农村“三微”影像传播研究(项目编号:2023AH052826)共同支持。(通讯员 王亦男、张慧、牛龙、戴震、朱宇娇、李雨文、张海航 、王兆硕、殷雨辰、刘旭 记者 刘职伟)
来源: 中安在线
安徽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