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以天为盘,以星做子。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有飞天的梦想。
两千多年前,亘古的《天问》,至今回荡在耳畔;
两千多年后,探苍穹、向远方的信念愈发坚定,征途愈发壮阔。
2022年2月,深空探测实验室在安徽揭牌;
2024年3月,深空探测实验室自主研制、环绕月球编队飞行的新技术试验卫星“天都一号”、“天都二号”成功发射;
2025年7月,国际深空探测学会成立大会在安徽合肥举行。
……
一个个“星光闪闪”的成绩,一步步不断向深远天空探索,安徽在拥抱“星辰大海”的道路上,砥砺奋进,脚步铿锵。
(一)
3、2、1……揭牌!
北京时间7月7日下午,国际深空探测学会在安徽合肥成立,这是中国航天领域首个国际科技组织。
该学会是由国际深空探测学会由深空探测实验室、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中国宇航学会、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及行星探测地平线2061等5家单位,以及20位国内院士和31名国外科学家共同发起,历经两年多筹备,于今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最终落户安徽合肥。
“这是我省首家国际科技组织,实现了‘零’的突破。”安徽省科学技术协会二级巡视员刘旭感叹道。
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习近平主席高度重视深空探测事业的发展,指出空间探索是人类的共同事业,要求我们一步一个脚印开启星际探测新征程。
如今,我们正在迎接深空探测新时代的到来,全球科技界广泛参与的国际深空探测学会,注定将在人类探索宇宙奥秘的史册上留下绚烂的一笔。
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国际深空探测学会理事长吴伟仁院士说:“学会将成为各国科学家交流合作的纽带、协同创新的平台、人才培养的摇篮。”
(二)
曾几何时,国际组织基本上是由老牌的发达国家来牵头。中国人的“苍穹梦”从“零”起飞是何等艰难。
但我们向上求索,筚路蓝缕,在一代又一代“在天上写诗的人”的努力下,我们将圆梦之笔挥洒于星河之中,在“走向星空”的征途上树立起一个又一个里程碑。
“我国深空探测领域技术已经可以与世界水平并驾齐驱,从单打独斗到携手各方、共享成果、共促发展,‘合作’是学会成立的第一初衷。”据深空探测实验室国际合作交流中心主任王中民介绍,学会成员来自美国、加拿大、尼日利亚、南非、巴基斯坦、泰国、土耳其等众多国家。
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理事长吴季也认为,“我们现在拥有的技术已经走在世界前列了,有能力站在人类的角度,为世界其他国家,特别是中小发展中国家做些贡献。”他表示,“学会由中国牵头更有利于第三世界国家,尤其是‘一带一路’合作国家,以及一些新兴深空探测领域国家参与进来。有望改变深空探测项目的国际环境,实现数据的共享。”
在吴季眼中,深空探测是人类合作的最佳平台。
“非常感谢中国的倡议。与中国合作,可以共享资源,提高我们的能力,一起为航天事业努力。”国际深空探测学会外籍会员、土耳其深空科学技术专家安迈特·哈姆迪Ahmet Hamdi Takan坦言,如果你和中国合作,那么这将是百分百成功的任务和项目。
大道不孤,众行致远。
“如果你想走得更快,你就独自前行;如果你想走得更远,那么我们就要携手并进!”在APSCO秘书长江辉看来,国际深空探测学会的成立,搭建了发展中国家交流的渠道,点燃了发展中国家深空探测的梦想。
“我们未来想要走得更远,一定是和深空探测学会,和中国的伙伴一起,走向前方,走得更远!”江辉说。
(三)
梦想,是无关距离的同频共振。
近年来,国际深空探测活动蓬勃发展,人类文明的拓展、外层空间和平利用与持续发展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吴伟仁院士告诉记者,学会将围绕月球探测、行星际探测、小行星防御等领域,在空间天文、空间物理及空间生命等方面,为全球科学家构建学术交流、项目合作和人才培养等平台。同时,在联合国外空条约框架下,与全球伙伴一道积极参与外空全球治理,推动外空和平利用和长期可持续发展。
在这个拔节生长的夏天,梦想的种子一经播撒,就会迅速生根、发芽。
“国际深空探测学会落户安徽,是我省前瞻谋划和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的新举措,是开展民间国际科技交流合作的新渠道,也是引进国外高端人才、开展产学研合作、加快成果转化、培育空天信息产业的新平台。”刘旭表示,这对提升我省深空探测领域国际科技话语权和影响力、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三地一区”尤其是科技创新策源地必将发挥重要的促进作用。
中国深空探测事业正扎根江淮大地,以昂扬姿态,不断向更高更远的深空迈进。在这里,我们聆听到了浩瀚星空的强劲心跳声。
吴伟仁院士向全球科技界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发出了诚挚邀请:欢迎大家积极加入国际深空探测学会,争取用十年时间,吸纳五百个科研单位会员,十万名科学家个人会员,共同为探索宇宙奥秘、赓续人类文明作出积极贡献!
浩瀚宇宙,其路漫漫;再探苍穹,我们一直在路上。(记者 徐慧媛)
来源: 中安在线
安徽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