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辰在线7月9日讯(星辰全媒体记者 张奇涛)长沙城北,捞刀河畔,若追溯刀剪的锻打声,能从三国的烽烟里一直听到明清的市井喧嚣。作为湖南老字号、省级非遗,曾与 “王麻子”“张小泉” 并称 “中国三大名剪” 的捞刀河刀剪,在近几十年渐趋沉寂。而如今,一群“八零后”正用年轻的手掌,重新握紧传承的铁锤 —— 以毛璞为代表的团队,正一点点复原着这项古老技艺的每一个环节,让沉寂的河畔再度响起锻打的铿锵。
一锤一火,接续三代人的匠心
毛璞的记忆里,捞刀河的清晨总裹着机油味与铁屑的气息。“爷爷、爸妈、外公都在刀剪厂上班,小时候看他们抡锤锻打,火花溅起来像星星,我总追着给他们递材料。” 那时她不懂,为何父母日复一日与滚烫的铁块较劲,脸上却总带着满足的笑。直到长大后,她才读懂那份藏在老茧里的热爱 —— 那是刻在捞刀河人骨子里的工匠精神。
2019 年,毛璞毅然拜入长沙市非遗传承人彭泽林门下。起初师傅有些犯愁:“哪有女孩子家学这个?” 可他不知道,在父母在进行刀剪制作时刀尖火花四射下穿梭,这双曾帮长辈递材料、沾着铁锈油也不嫌弃的手,早就与刀剪结下了不解之缘。大学学工业设计的她,深受父辈们影响的她回到家乡,心里揣着一个念头:“不光要学会老手艺,更要弄明白它每一步的门道和父辈们执着的热爱之情。”
如今的团队里,三位核心成员都是八零后,有两人家中长辈曾是捞刀河刀剪厂的老员工。“小时候听长辈讲‘七十二道工序’的讲究,比如锻打要‘冷锻三分硬,热锻七分韧’,淬火得用捞刀河的水才够‘劲’,这些细节不能丢。” 毛璞说,为了复原最原始的技艺流程,他们翻出长辈压箱底的老工具,一遍遍请教退休老工匠,甚至在车间里搭起 “试验台”,从选材、锻打、淬火到开刃,逐个环节打磨复刻。
守正创新,让老技艺接 “地气” 也接 “人气”
复原不是复刻古董,而是让老技艺在当代 “活” 起来。在捞刀河新落成的生产车间里,传统与现代正达成奇妙的和解:老师傅传下的 “古法锻打” 核心工序被完整保留,老师傅们凭手感把控的火候、锤击力度,如今通过温度传感器、压力监测仪记录归档,成为可追溯的 “技艺数据”;而现代研磨设备则在提升效率的同时,又守住了 “刃口锋利、手感趁手” 的老规矩。
团队还带着年轻的巧思,给老刀剪 “添新彩”:开发的 50 余款新品里,既有符合现代厨房需求的轻量化剪刀,也有融入湖湘文化元素的礼盒装菜刀;每件产品都印上防伪码,让消费者买的开心,用的放心。为了做到产品溯源,让大家都不要忘记老一辈手艺人的匠心精神。在线上,他们挥锤演示锻打技艺和网友们倾情互动。而在线下非遗传承基地里,大学生和非遗爱好者跟着学磨刃,“原来老手艺这么酷” 成了最常听到的感叹。
“长辈们总说,捞刀河的刀剪好用、经用,而且老百姓都能买得起。” 毛璞说,他们还在探索与餐饮、厨具行业跨界合作,让非遗技艺从车间走进更多生活场景,“不是让它躺在博物馆里,而是让它继续在厨房里‘发光发热’。”
记者手记:接过那把未完成的锤打菜刀
采访尾声,毛璞轻声提起一个消息:捞刀河一些资深“六零后”的老手艺传承人有的身体不好,无法继续打铁作业,而她的师傅也在不久前不幸病逝。师傅在病逝前对她嘱咐叮咛,让她一定要把捞刀河老手艺传承下去,让更多的年轻人都来学习,不忘老一辈热衷于刀剪的工匠精神。
这群“八零后”的肩膀上,扛着的不只是复原技艺的使命,更是让非遗 “活在当下” 的责任。当年轻的锤声与老一辈的记忆在捞刀河畔共振,我们忽然明白:所谓传承,从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像锻打钢铁那样,在坚守本质的同时,经得起时代的锤炼。或许再过些时日,当更多人握着捞刀河刀剪时,能感受到的不仅是刃口的锋利,更有一群年轻人对传统的敬畏与创新的勇气。
【来源:星辰在线】
长沙市台办供稿
长沙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联系邮箱:stbxzc20130516@163.com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