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新区生动活泼开展政策宣讲,引导村民自觉自愿不烧秸秆——
“要我禁烧”变成“我要禁烧”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晗 通讯员 曹盛家
7月7日,晚霞给湖南湘江新区白箬铺镇古山村的稻田镀上一层金边,村民陈小兵家的水泥坪里格外热闹。20多位村民搬着竹板凳围坐成圈,搪瓷茶碗碰撞的脆响混着蝉鸣,让这场特殊的屋场会透着浓浓烟火气。
“各位乡亲,平时我们都是挨家逐户上门,今天把大家聚在一块儿,开个秸秆禁烧屋场会,我们讲政策,你们有疑问尽管当面提。”村干部李彪站在圈子中央,手里攥着几张宣传单,一开口便是带着泥土气息的乡音。
“咕噜”喝下一口茶,李正义爹爹咂巴着嘴里的茶叶梗,率先抛出了疑问:“彪伢子,烧秸秆让土地更肥沃,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法子。”
话音刚落,坐在对面的叶利求大姐就接了话茬:“就是啊,一把火烧了秸秆,灰撒田里当肥料,省事得很。”
“您老看这秸秆,烧起来是省事儿,可那黑烟一冒,咱们村的空气就呛得人睁不开眼。”李彪没急着反驳,蹲下身从脚边抓起一把晒干的稻秆,举到众人面前说,“露天烧秸秆不仅危害身体健康,还违法,咱们可别因小失大。”
“那秸秆不烧怎么处理?堆在田里碍事啊!”坐在墙根下的年轻人李建武嗓门亮,引得众人都看过来。
李彪掏出手机划开屏幕,快步走到李建武身边:“建武你看,现在用机器把秸秆粉碎了直接还田,可比烧了强多了。专家说这样肥效更持久,土质更疏松,对接下来晚稻翻耕、插秧也方便不少。”村民们也纷纷凑近细看,边看边议论着,眼里的疑惑渐渐散去。
暮色渐浓,水泥坪里亮起了灯。李正义放下茶碗,起身拍了拍李彪的肩膀:“早几年虽知道禁烧秸秆,可总觉得烧秸秆是老辈传下的法子,没上心去禁烧。今天你把道理讲得透透的,才明白这烧不得的门道。你放心,今年我家那几亩地,一根秸秆也不烧!”旁边几位老人也跟着附和,水泥坪里响起一阵爽朗笑声。
这样的屋场会,眼下正在湘江新区的田间地头遍地开花。基层干部带着泥土气息的话语,把“拉家常”变成政策宣讲的“活课堂”,让“禁烧令”顺着乡音溜进村民心里。截至目前,全区已开展屋场会337场,挂横幅、设标牌555处,6.7万多份“禁烧明白卡”、倡议书送进了农户家。
“过去是‘要我禁烧’,如今变成‘我要禁烧’。”湘江新区农业农村和生态环境局工作人员坦言,这种观念的转变,正是基层宣传接地气、见实效的生动体现。
湘江新区还将启用无人机巡航、高清监控摄像头等科技手段,织密“人防+技防”立体防控网,健全长效监管机制,引导秸秆禁烧成为村民的自觉行动,共同守护清朗蓝天。
夜色里,古山村渐渐安静下来,禁烧的理念随着晚风悄悄进了农家。
来源:新湖南
湖南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