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长沙新闻

我国首个突破性双季早粳稻品种在长测产丰收

发布时间:2025-07-11 14:18:35

  我国首个突破性双季早粳稻品种在长测产丰收

  亩产超600公斤,早稻也能香喷喷

  长沙晚报7月10日讯(全媒体记者 徐运源 王佳怡)“三块田平均亩产604.5公斤。”10日下午,优质双季早粳新品种“中科发早粳1号”“中科发早粳23”高产示范展示暨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在长沙举行,随着测产专家组组长、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许靖波宣布“中科发早粳1号”测产结果,现场爆发出热烈掌声。要知道,去年湖南大面积种植的早稻平均亩产只有403公斤。相比传统早稻品种,“中科发早粳1号”除了展现出极高的产量潜力外,还有着诸多优秀基因,不仅能增加农民收入,还能更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实测:平均亩产达604.5公斤

  当天上午10时,长沙县路口镇龙泉社区示范基地,金黄的稻浪迎风翻滚,虽然天气炎热,但掩不住人们对丰收的渴望和喜悦。由中国科学院李家洋院士团队培育的我国首个突破性双季早粳稻品种“中科发早粳1号”,在谢华安、邹学校、柏连阳等多位院士专家的见证下,即将迎来高光时刻。

  望着眼前植株挺拔的“中科发早粳1号”,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党委书记柏连阳预测,理论亩产690多公斤,实际产量应该在600公斤以上。“如果说早稻亩产能稳定超过500公斤,对于单产提升和国家粮食安全的意义是巨大的。”他说。

  现场,经湖南省农学会组织的专家团队,随机选取了3块田进行机收实测,按标准折算后亩产分别为606公斤、593公斤、614.5公斤,平均亩产达604.5公斤。

  长期以来,我国早稻产区所产稻米存在米质差、口感不佳、效益低等痛点,大多用作储备粮或工业原料。“中科发早粳1号”米质如何?在品尝区,现场蒸煮的新米香气扑鼻,吸引大家纷纷尝鲜。

  种植户陈强种了几十年水稻,对于今年种植的这个新品种,他直言,跟其他早稻品种种植没什么差别,抛秧、施肥、收割等全程机械化,但“这个米有回口的香,以前早稻不好吃,现在完全可以做口粮了”。对比过去种早稻“是亏本的”,他表示现在“能盈利,有搞头了”。

  突破:让“早稻无粳米”成历史

  我国是世界上水稻产量第一大国。然而,我国的早稻品种大多为籼稻品种。由于早籼稻品种整体品质较差,导致双季稻种植面积下降,农民种植早稻的意愿不高。于是,李家洋院士团队将目标锁定在具有抗逆性强、株型优、米质优、食味佳等明显优点的早粳稻品种。历经多年攻关,团队成功培育出“中科发早粳1号”“中科发早粳23”,填补了我国早稻产区缺乏大规模种植高产优质早粳稻的空白。

  测产现场,李家洋介绍,“中科发早粳1号”成功应对了南方早稻种植区典型的“早期低温+后期高温”气候波动。在今年3月底移栽关键期,长沙遭遇下雪天气,日平均气温低至4℃,普通早稻秧苗面临灭顶之灾。但“中科发早粳1号”展现出超强耐寒性,仅缓苗5天便恢复旺盛生长,确保早插早收。在灌浆期,它也能稳定承受35℃以上的高温。

  面对生长期内充沛雨水和强风侵袭,该品种株秆强韧,田间几无倒伏,为机械化收割扫清障碍。在早稻成熟期,由于气候原因很容易遭遇连续阴雨高温高湿的天气,传统早稻极易穗发芽导致品质下降、减产。而“中科发早粳1号”穗部坚挺,有效规避了这一重大风险,保障了商品粮品质,其天然低镉,米粒外观晶莹,口感软糯带自然回香,彻底改变了早稻“难登餐桌”的历史。

  意义:“完美搭配”带来双季稻量质双飞跃

  今年是“中科发早粳1号”第一年在湖南推广,便在长沙县的路口、开慧、安沙等多个乡镇规模化种植1500亩。为什么选择长沙?李家洋说,湖南是我国双季稻早稻最大的种植区之一,团队同时也在跟湖南探索创新优质早稻和优质晚稻高产结合的种植模式。

  “过去有些早稻品种产量高,但晚稻不好配合种植。”柏连阳表示,“中科发早粳1号”耐低温特性使其可比常规早稻提前1个月移栽,春耕提前,与湖南培育的优质晚稻品种“西子3号”等搭配种植,能实现双季稻无缝衔接,单产和品质均能得到大幅提升。

  晚稻种植的时间是一天都不能耽误的,用种植户陈强的话说:“同样的管理,晚稻早插一天,每亩产量就可以多几十斤,早一个星期每亩就可以多100多斤。”

  对于“中科发早粳1号”的未来,李家洋信心满满:“种植者和消费者都能从中受益,相信3至5年能够推广种植超过50万亩到100万亩。”他同时表示,这一突破性品种的成功,是多单位协作和国家强力支持的成果,它不仅为农民端上了增收的“金饭碗”,让消费者提前三个月吃上优质新粳米,更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迈出了坚实而创新的一步。

  来源:长沙晚报

  长沙市台办供稿


长沙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联系邮箱:stbxzc20130516@163.com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