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一场由高职升本科引发的教育变革,正在悄然重塑产业人才生态,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天花板”被逐渐打破。
6月30日,芜湖职业技术大学新闻发布会现场,校长宣布学校正式获批升格为职业本科大学。这所曾作为全国首批由普通专科转型的高职院校,如今再度领跑,跻身安徽省首批职业本科院校行列。今年9月,1000名本科新生将踏入校园,学习汽车工程技术、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等全新本科专业。
不难发现,这些专业与芜湖乃至安徽的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紧密结合。
职业本科不是普通本科的复制品。职教改革的深层动力,来自于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对这些院校来说,未来,他们需要培养的是既有理论素养又能解决复杂技术问题的高层次技能人才。
职教变革 高职升本的“三重突破”
从全国范围来看,2025年正成为职业本科教育的关键发展年。
深圳职业技术大学、陕西农林职业技术大学、广州职业技术大学等相继获批设立,直至此次芜湖职业技术大学正式跻身本科层次,职教变革的背后,是高职院校集体升格的一次布局。
从政府层面来看,高职升本已被列入当地“顶格”推进的工作议程。
记者梳理发现,在2021年发布的《芜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支持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升格本科,支持安徽扬子职业技术学院升格民办职业技术大学。
政策推动下的职教改革浪潮,让学历层次的天花板被逐渐打破。长期以来,职业教育被社会视为“低人一等”的教育选择,学生升学通道受阻。职业本科的出现,使职教学子能够获得与普通本科同等法律地位和社会认可度的学历证书。
产教融合的深度也发生改变。在芜湖职业技术大学,职业本科实践课程占比达60%,产教融合贯穿始终,专业紧扣产业,课程对接岗位,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无缝衔接。
师资结构也进行优化,教师既是课堂上的讲师,也是企业里的工程师。以芜湖职业技术大学为例,1300余名教师中,“双师型”教师占比达97.04%,建有49个国家级和省级教学创新团队。
再以安徽职业技术大学为例,为拓宽“双师”队伍成长路径,企业把实训室建在校园,让师生“真刀真枪”解决产业问题。据该校人事处处长汪功明介绍,“双师”平台的搭建有效赋能了职业院校师资培养,也给企业带来了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产教融合 职教与区域经济的共生
职教改革中,产教融合成为最鲜明的特色,这并不只是意味着校企合作,而是一场围绕产业链重构教育链的系统工程。
比如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以安徽职业技术大学为例,该校的专业设置完全对标安徽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近年来,对接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区域重点培植产业,学校打破原有专业结构,优化重组了16个二级学院,设置了55个深度服务地方产业的专业。
芜湖职业技术大学首批招生的6个职业本科专业——汽车工程技术、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自动化技术与应用、智能建造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电子商务,全部围绕省市产业发展需求布局。
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芜湖职业技术大学与奇瑞汽车、阿里巴巴等企业共建20余家现代产业学院,形成“专业群+产业学院+实训基地”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安徽职业技术大学则是与15个地方政府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与比亚迪等龙头企业共建12个产业学院,牵头成立全国智慧环境检测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参与全国性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14个,服务企业超600家。近5年获省科技进步奖3项。
未来展望 职教本科的安徽启示
当前,安徽正积极布局未来产业,为抢占发展制高点提供人才支撑。
记者梳理发现,安徽省《数字经济人才培育方案(2024—2027年)》明确提出,要围绕量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人才培养,并增设量子通信等职称专业。2024年 12月,安徽省教育厅在提案会办意见中进一步强调,鼓励高校开设量子信息相关专业,支持校企联合培养技术技能人才。
另据《安徽省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到2025年,职业本科招生规模将不低于高等职业教育的10%,并在合肥、芜湖等产业密集区建设5个“职教本科产业园区”,实现“学校即园区、教室即车间”的产教深度融合。
职教本科升级,不仅是教育类型的转变,更是人才培养模式的革命。当职业教育突破“专科天花板”,与产业深度融合,其释放的能量正重塑区域经济的底层逻辑。诸多鲜活案例印证:职教本科绝非“次等选择”,而是通往技术强国的“黄金通道”。(记者 史睿雯)
来源: 中安在线
安徽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