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通讯员 唐小玲
当田汉文化园的旋律在时光中吟唱家国情怀,当边城茶峒的石板路在讲述里铺展民俗风情,当清溪村的田野生长出乡村振兴的诗意——7月28日,在长沙马栏山视频文创园内,“社科逐梦”2025年湖南省社科普及基地讲解员大赛总决赛落下帷幕。这场以“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为主题的巅峰对决,不仅是14名选手的技艺比拼,更是湖南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促进“两个结合”落地生根的生动缩影。
以赛为媒,践行文化使命的生动实践
“社科普及基地作为文化传承的‘神经末梢’,具有独特的优势,通过讲解员的生动讲述,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与当代社会发展同频共振。”大赛现场,湖南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副主席(主持日常工作)胡代松的致辞,点出了大赛的核心要义。作为全省省级职业技能竞赛中唯一以讲解员为主体的赛事,同时也是第四届各省区市社科普及基地讲解员大赛的选拔赛,本次大赛自启动以来,就致力于将深厚的湖湘文化底蕴与新时代的文化传播需求紧密相连,为三湘大地的文化传承者与讲述者提供了展示平台,激励着他们以多样形式,推动湖湘文化在新时代的舞台上大放异彩。
从线上初赛192部作品的激烈角逐,到线下半决赛48强的层层筛选,再到总决赛14位选手的巅峰对决,赛事进程本身就是一次文化使命的接力。选手们带着红色场馆的精神密码、古建遗存的时光印记、文学村落的笔墨芬芳而来,在大赛舞台上,完成了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对话。这场对话,让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与湖湘文化特质深度融合,让岳麓书院的书声、屈子祠的兰芷、里耶秦简的墨迹......成为新时代文化叙事的鲜活素材。
以讲为桥,激活文化传承的创新表达
总决赛的舞台上,文化传承不再是刻板的复述,而是充满创造力的诠释。选手们或以青铜器上的礼乐密码为钥,让商周纹饰在当代语境中回响;或以边城渡口的文脉为线,串联起沈从文笔下的湘西风情与文旅融合的时代图景;或从红色故事中萃取初心,让革命火种在当下焕发光芒;或从非遗技艺中提炼匠心,展现千年传承在数字时代的新生路径。这些讲解,既有对历史细节的精准把握,更有对时代价值的深刻洞察,真正做到“让沉睡的文物苏醒、让尘封的历史说话”。
这种创新表达的背后,也是社科普及工作者对“守正创新”的深刻践行。文化传承既要扎根三湘四水的沃土,坚守湖湘文化的精神内核;也要善用新方法、新载体,让古老文脉与新时代对话,让社科知识从场馆走向街头巷尾、融入日常生活。
以心为炬,探索文化强国的湖南路径
大赛落幕,但使命续航。3名特等奖、5名一等奖、6名二等奖、34名三等奖的揭晓,不仅是对选手们的肯定,更是对全省社科普及工作的鞭策。作为文化传承的“最后一公里”,讲解员队伍的成长,直接关系到社科普及的深度与广度;而遍布三湘的236家省级社科普及基地,正是这些文化火种燎原的阵地。
今年,从修订《湖南省省级社会科学普及基地管理办法(试行)》,创新设立“湖南省社科普及项目”,到湖南省社科普及主题活动周启动式的举办,再到湖南省社科普及基地讲解员大赛的持续深化,湖南正以系统思维构建文化传承的生态体系。这场大赛,恰是这一体系中的关键一环——以赛促训,锻造一支高素质的社科普及队伍;以赛聚力,凝聚全社会参与文化建设的共识;以赛赋能,为湖南建设文化强省注入鲜活动力。
岳麓书院的书声依旧,屈子祠的兰芷常青,里耶秦简的墨迹犹存。当新时代的文化使命遇上三湘大地的深厚文脉,当社科普及的创新实践遇上千万群众的文化需求,湖南正以“社科逐梦”的姿态,在文化传承发展的道路上稳步前行。这场大赛的落幕,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从这里出发,更多文化使者将带着使命与担当,让湖湘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为建设文化强国贡献湖南力量。
来源:新湖南
湖南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