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喊指令也能做家务|“技术创新看长沙”专栏
湘江实验室用“有温度的智能” 为长沙注入 “芯” 动能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王佳怡
看到主人抬手示意喝水,“湘江智伴”机器人的机械臂灵活舒展,将玻璃杯轻轻托起,递到主人面前时,屏幕上还俏皮地眨了眨眼。这是近日记者在湘江实验室看到的一幕。这台无需指令就能读懂主人需求的具身智能机器人,正从湘江实验室的研发台走向家庭场景,成为长沙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最生动的“智能注脚”。
从“听懂指令”到“读懂心意”:
具身智能的温情突破
“它不是冰冷的机器,更像能理解需求的家人。” 湘江实验室研发与外联部部长徐雪松解释,机器人背后是多项核心算法的协同运作,它通过AI视觉与多模态交互技术,能理解人类意图并拆解复杂任务。让它扫一眼就能识别物品摆放是否合理,语义理解算法能捕捉语气中的情绪,哪怕是一句“有点乱”,它也能拆解出 “整理房间”的任务。
这种“主动服务” 的能力,正是具身智能与传统人工智能的核心区别。不同于依赖固定指令的机械执行,“湘江智伴”通过“感知—决策—执行”闭环,实现了物理实体与环境的实时交互:看到老人行动不便,会主动上前引导、扶助;察觉桌面水渍,会自主取来抹布清洁;甚至能通过表情判断用户情绪,弹起钢琴舒缓心情。“从‘要我做’到‘我要做’,这一步跨越,让科技真正成了生活的‘隐形守护者’。”湘江实验室产业化部部长李坚飞说。
在陈晓红院士指导下,具身智能团队持续攻坚复杂的技术难题,实现了具身智能机器人的技术跃迁。2024年6月,首款具有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人形机器人成功问世,攻克了多模态感知融合、动态环境建模等核心技术,实现复杂场景下的多任务协同处理;2024年10月,首次将DeepSeek大模型嵌入机器人决策系统,显著提升了机器人对复杂任务规划与场景适应能力;2024年11月,完成迭代的“湘江智伴”具身智能居家服务机器人(湘江11号)面向社会发布,进一步集成了快递收发、智能分类、钢琴演奏等家庭服务功能。
从实验室到千家万户:
年底量产,为生活注入“隐形守护”
“今年年底,‘湘江智伴’就能量产走进家庭。我们计划进一步优化机器人的功能,降低成本,让更多家庭能用得上、用得起。同时,会根据用户的反馈不断升级,让它在居家服务、智慧办公、宾馆服务、医疗康复等更多场景中发挥作用。”徐雪松介绍,这台机器人的产业化,是湘江实验室“创新闭环”的缩影。三年来,湘江实验室以总部为轴心,联动高校科研力量与算据、算法、算力、算网融合“四算一体”产业联盟企业,让24项创新产品从论文里 “走出来”,变成实实在在的生产力。
目前湘江实验室已陆续在AI预训练大模型(文创、智造、病理、交通等大模型)、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智能体、类脑智能、生物智能制造、工业数字孪生、元宇宙、文化+科技、智慧交通、低空经济、智慧能源、智算加速等领域发布了“湘江1号”至“湘江24号”共24个创新产品。这一系列布局都在为长沙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建设注入“芯” 动能。
“湘江”聚能:
打通实验室与工厂“最后一公里”
在长沙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的蓝图中,“湘江智伴” 的突破绝非个例。从AI预训练大模型到工业数字孪生,从智慧交通到低空经济,湘江实验室的技术触角已延伸至智能产业的多个维度。
“湘江实验室致力于打通实验室与工厂‘最后一公里’,推动企业技术迭代与产业升级转型。实验室与华为、百度、京东、湖南钢铁集团等头部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与50余家领军企业成立了‘四算’一体产业联盟,与宇树科技、中南智能、湖南广播影视集团、万兴科技、铁建重工等企业共建了20余个创新研究院。”李坚飞向记者介绍。
正如湘江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刘国权说:“未来湘江实验室将推进湘江智脑建设,助力湖南长沙打造自主安全计算产业集群,推进绿色智能计算产业发展,助力长株潭地区积极打造文化科技融合发展先行示范区,探索形成湖南模式,持续聚力打造人工智能与先进计算领域的战略科技力量,更好支撑长沙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建设。”
当“湘江智伴” 用机械臂拾起散落的玩具,当它为晚归的人递上一杯温水,人们触摸到的不仅是科技的温度,更是一座城市向 “全球智能高地” 迈进的坚定步伐。
来源:长沙晚报
长沙市台办供稿
长沙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联系邮箱:stbxzc20130516@163.com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