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金立槟
伟大的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调研时强调,“要讲好抗战故事,把伟大抗战精神一代代传下去。”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重要历史节点,作为中国抗战重要战场,湖南是一方红色热土,高校应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深耕主课堂、整合湖湘资源、创新表达方式,铁肩担当讲好抗战故事,让伟大抗战精神成为滋养青年学子的丰厚精神养料,赓续红色血脉,培育时代新人。
一、深耕育人主课堂,构建“思政+专业”双融共育体系
课堂是育人的主阵地,更是讲好抗战故事,传承伟大抗战精神的第一课堂。高校要牢牢把握课堂教学这一核心环节,通过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频共振、协同发力,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抗战精神教育体系。
一是思政课程铸魂,打造抗战精神育人核心课。充分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构建理论讲授、情感体验和价值引导相统一的教学体系。通过系统梳理抗战历史脉络,深入阐释伟大抗战精神的时代内涵;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将抗战历史事件、人物故事与精神传承有机结合;注重实践教学环节设计,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感悟家国情怀。着力打造既有理论深度又有情感温度、既有历史纵深感又有现实针对性的思政金课,使抗战精神教育真正入脑入心。
二是课程思政浸润,编织学科协同育人经纬网。充分发挥各学科专业特色优势,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抗战精神教育元素,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课程育人体系。文史类学科可着重阐释抗战时期的文化传承与精神价值;艺术类学科可通过创作实践展现民族精神的艺术表达;医学类学科可弘扬救死扶伤、医者仁心的崇高精神;理工类学科则可突出科技报国、自主创新的时代价值。通过将抗战精神有机融入专业教学,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深度融合,使思想政治教育如春风化雨般浸润学生心灵。
三是教研互促提质,锻造抗战教育金课堂。深化教学研究与课堂实践的良性互动,构建“研以致用、用以促研”的循环机制。通过组建专门研究机构,系统开展抗战精神教育理论探索与资源开发;组织编写特色教学资料,为课堂教学提供专业支撑;创新教学方法改革,推动案例教学、探究式学习等模式应用;加强现代教育技术融合,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全面提升抗战精神教育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实效性,打造具有示范价值的精品课堂。
二、整合湖湘抗战资源,打造“场馆+故事+人才”三维课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湖南是一方红色热土,大批共产党人在这片热土谱写了感天动地的英雄壮歌。”湖南抗战故事资源丰富而独特,高校要充分发挥这一优势,通过盘活红色场馆打造抗战实景课堂,让历史遗址成为最生动的教材;深入挖掘湖湘抗战故事,使英雄事迹成为最鲜活的案例;整合多元师资力量,让亲历者、研究者成为最有力的传播者。
一是盘活红色场馆,建设沉浸式育人实景课堂。湖南拥有芷江受降纪念馆、南岳忠烈祠等9处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高校要充分发挥红色场馆作为爱国主义教育重要载体的作用,通过建立馆校协同育人长效机制,将静态的历史资源转化为动态的教育资源。要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开发沉浸式、互动式教学项目,组织学生深度参与场馆讲解、史料研究和现场教学活动,使青年学子在身临其境的环境中感受历史脉搏,在实践体验中深化对抗战精神的理解。要注重将场馆资源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构建“理论+实践”“认知+体验”的育人体系,让红色场馆成为传承抗战精神的重要课堂,实现历史教育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二是挖掘本土故事,开发湖湘抗战精神富矿。要深入挖掘和系统梳理具有地域特色的抗战历史资源,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红色故事体系。重点围绕英雄人物、普通民众和文化教育三个维度,全面展现抗战时期不同群体的历史贡献和精神风貌。通过整理英雄人物的感人事迹,彰显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怀;记录普通民众的抗战经历,体现人民战争的伟大力量;梳理文化教育界的坚守与抗争,反映知识分子的家国担当。要注重历史真实性与教育性的统一,让这些饱含精神力量的本土故事成为滋养青年学子成长的重要精神源泉。
三是聚合师资力量,组建跨界育人导师团。要构建多元协同的师资队伍体系,整合高校教师、专业研究人员和亲历者后代等不同主体的优势资源。通过建立理论研究者、史料专家和亲历见证者协同配合的联动机制,形成理论阐释、史实考证和情感传递相结合的教育合力。要充分发挥高校教师的专业理论优势,依托研究人员的史料支撑,结合亲历者后代的家族记忆,打造多层次、立体化的教学团队,实现历史认知、情感共鸣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为抗战精神教育提供坚实的师资保障。
三、创新表达形式,构建“传统+数字+艺术”传播矩阵
“中国不乏生动的故事,关键要有讲好故事的能力;中国不乏史诗般的实践,关键要有创作史诗的雄心。”习近平总书记这些话意蕴深远。讲好抗战故事,要突破传统单一的教育模式,通过数字技术赋能实现历史场景的生动再现,运用青春语态转化让红色故事焕发时代魅力,创新实践路径促进知行合一。
一是数字技术赋能,打造云端教育新载体。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构建数字化、智能化的抗战精神教育新平台。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实现历史场景的沉浸式还原,让抽象的历史事件变得可感可知;运用大数据技术整合抗战人物史料,建立系统完备的数字化资源库;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开发交互式学习系统,增强教育过程的参与性和体验感。这些技术创新不仅拓展了教育时空边界,更通过多模态呈现方式,使抗战精神教育突破传统模式局限,实现从单向灌输到双向互动的转变,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注入科技活力。
二是青春语态转化,创作年轻化传播新作品。深入研究当代青年的接受特点和审美偏好,创新抗战精神的现代表达方式。重点开发符合网络传播规律的多元文化产品,包括运用短视频等新媒体形式增强传播时效性,采用动漫等艺术表现提升感染力,借助网络文学等载体拓展传播维度。通过将厚重的历史主题与轻快的表达形式有机结合,实现红色文化从传统宣教向现代传播的转型,使抗战精神教育更加贴近青年、打动青年、引领青年,在潜移默化中完成价值传递和精神传承。
三是实践养成浸润,设计参与式教育新路径。构建知行合一的实践育人体系,通过沉浸式、互动式的教育活动深化抗战精神培育。重点打造三大实践平台:开展主题研学活动,让学生在实地考察中感悟历史厚重;组织艺术实践活动,通过艺术创作与展演深化情感共鸣;推进志愿服务项目,引导学生在奉献中传承红色基因。既注重历史认知的内化,又强调行为习惯的外化,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将抗战精神转化为价值认同和行动自觉,实现知识学习、情感陶冶和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
【作者系湖南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长沙市基地研究员、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本文为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重点研究项目“大思政背景下高职院校开展‘六爱’教育实施路径研究”(2025XJKT001)阶段性成果】
来源:新湖南
湖南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