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在前不久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城市文化遗产与城市记忆再度成为热门话题,备受关注。
芜湖作为近代沿江通商口岸、四大米市之首,传统的徽文化与外来的西洋文化在这里相互碰撞交融,给这座江城烙下了独特的气质,一批融汇了中西风格的百年老建筑至今在当地依然留存,成为了城市记忆的重要载体。
先有“留形”,再有“传神”。从2012年起,芜湖就推出了“百年历史建筑复活”计划,通过系统性的保护与创新性的活化路径,让一幢幢古老的建筑得以新生,重新融入城市肌理与市民生活之中,实现了文脉传承与城市现代化发展的互融共生,打造出一张具有鲜明烙印的城市文化名片。
留形传神,百年老建筑在新时代重生
漫步在位于镜湖区的海关钟楼广场上,一幢19.55米高的钟楼静静俯视长江。这座坐东朝西的欧式建筑,柱廊优雅,四坡屋顶沉稳,以新古典主义风格矗立江畔,宛如一位历经沧桑的老人。
时光回溯至1876年9月,随着《中英烟台条约》签订,芜湖成为安徽第一个开埠通商的城市。通商口岸的打开奠定了芜湖作为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工商业聚集地的基础,自此也有了“长江巨埠、皖之中坚”的美誉。
签约之后的第二年,英国就在范罗山顶建成领事署,官邸则建在西南向的雨耕山山顶,医院、学校等建筑设施也随之而起。1877年4月1日,芜湖海关正式开关,1919年,海关关廨大楼建成,成为安徽省现存最早的近代海关建筑,也成为芜湖开埠通商的历史见证者。2019年10月7日,老芜湖海关旧址被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芜湖市文旅部门介绍,老芜湖海关大楼是芜湖西洋风格建筑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例。开埠后,英国、法国、西班牙等欧洲国家进入芜湖,建造了一批西洋风格建筑,包括行政办公、学校、医院、商贸等共21处38栋建筑,已核定公布为文保单位30栋。根据《芜湖市主城区优秀文物建筑分布示意图》显示,主要位于范罗山、雨耕山等滨江沿线,是目前安徽省保存最多、体量最大、规格最全、最具典型的西洋风格文物建筑群,与本土徽派风格建筑交织在一起,构成了这座城市的独特记忆。
百年风吹雨打,老海关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失去了往日风采,一度成为居民住家。2023年3月,芜湖市对其启动了全面的修缮工程,这也是芜湖市首批“百年历史建筑复活”计划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老海关负责人吴祥凤告诉记者,修复过程中严格遵循“修旧如旧”原则,坚持保护第一、合理利用、最小干预,注重文化信息梳理运用。“修缮时保留了‘清水墙’的施工工艺,就是指砖墙砌成后,只需勾缝处理,不需抹灰、贴面,经过修缮,原大楼不仅消除了建筑安全隐患,还确保了建筑‘形’与‘神’的延续。”
据芜湖市住建部门介绍,2012年,芜湖推出了“百年历史建筑复活”计划,发掘整理百年以上建筑遗存,分批保护、修缮、开发、利用;2021年,芜湖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人民城市建设的若干意见》继续要求系统实施该计划,挖掘西式建筑和古街的文化内涵,激活“芜湖记忆”。
共生共兴,一座古城讲述城市与人的故事
芜湖作为一座千年古城,也保留下一批传统建筑,与充满异域风情的西洋建筑群交相辉映。
“花街半里路,尽是篾匠铺;平时卖竹器,正月花灯出;夜晚点亮灯,疑是天仙处。”在芜湖花街的墙上有这样一首当地民谣,短短数句便生动形象地展示出这里当年手工业的繁荣兴盛景象。
花街——萧家巷街区位于芜湖市镜湖区芜湖古城内,始建于宋代,繁盛于明清时期。街区具有"依水而生、建筑多元、因水而荣"的商贸文化特征,既是芜湖铁画发源地与姑孰画派创始人萧云从故居所在地,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安徽革命运动的重要阵地。现存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7处登记不可移动文物、20处历史建筑及10条历史街巷。2025年1月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复,成为芜湖市首个省级历史文化街区。
2005年,芜湖启动了古城改造项目,将其作为文旅重点项目进行打造,并于2020年底首次对外开放。漫步在古城的青石板路上,衙署、城隍庙、文庙等70余栋文物建筑和历史建筑次第分列,让人恍如穿越时光,当地的梨簧戏、芜湖铁画等非遗项目也在此展出,传统文化。
城因人而生,也因人而兴,修复后的芜湖古城如何与周围居民共生共兴,成为一个有机整体融入到城市发展与居民生活之中,当地也在不断探索其中的内在逻辑。“古城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对外完全开放,不收门票。”芜湖古城员工姚心悦告诉记者。“古城建在市中心居民区这样的好位置,不收门票既能够给市民提供一个便利的休闲娱乐场所,也能够更好地向外地游客讲述古城历史,不断打造城市会客厅这样的目标。”
古城内的占川书局是地标建筑之一,前身是薪市街上一座百年老建筑,即老芜湖人口中的清末官府。店员靳慧俭正在忙着接待顾客。她是附近居民,在此书局工作已经有一年多,“书店每天平均接待游客在500人左右,到了周末或者节假日更多。”靳慧俭告诉记者。她原先是一名“宝妈”,古城的建成,给她提供了合适的工作岗位,既有了一份收入,又能照顾家人。
除了商业业态,书局还具备了公益属性。负责人夏伯潜介绍说,书局与芜湖市政府合作,在二楼开辟了公共阅读区向公众提供阅读空间,学生和居民都可以在此免费自习看书。
据姚心悦介绍,目前古城已吸引300余家商户入驻,商业集群效应日益凸显。今年上半年接待游客580万人次,预计全年游客量将突破1000万人次,成为了芜湖商文旅融合发展的新地标。
活化利用,让城市文脉在老建筑中传承
历史与文化在砖瓦间沉淀,一批老建筑的盘活为城市发展注入了新动能。芜湖坚持“多元共生、融合创新”的发展理念,活化利用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在芜湖老海关一楼数字化展厅,游客可以使用AR技术进行互动,全方位观看每一幢历史建筑的结构,展厅内还创新运用3D打印、数字体验等技术,将尘封的百年历史转化为可触可感的沉浸式体验。
“芜湖在修复老海关时,以‘满足市民文化需求、提升生活品质’为核心,将修复后的空间功能与市民日常体验结合。”负责人吴祥凤介绍说。
目前老海关已经转型为“文艺休闲综合体”,城市书房提供免费阅读空间,滨江咖啡满足市民休憩需求,画作展陈和艺术沙龙丰富文化生活,直接成为市民日常打卡、亲子活动、社交聚会的场所,实现了从“文物建筑”到“生活空间”的转变。
英驻芜领事官邸旧址位于雨耕山,内思职校旧址与其比邻而居,如今这里已经被打造成文化产业园,游客在此可以品尝英伦下午茶,在职校剧院观看演出,感受到不一样的氛围。“真正的保护不是将建筑静态封存,而是赋予其持续生长的生命力。”园区运营负责人介绍,通过精细化管理运营,雨耕山已发展成为集观光、体验、科普、休闲、娱乐、购物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地标,至今累计接待游客突破千万人次。
芜湖在近代工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一批历史遗留下的工业基地也成为了活化改造的重要资源。
走进位于镜湖区的老船厂,高大的红砖厂房,斑驳的桁架,江边高耸的吊车,依然可以感受到一股浓浓的“工业风”。从百年前的福记恒机器厂到新中国成立后的芜湖造船厂,这里创造了中国造船行业的多项第一。
如今,老船厂获得了新生,昔日的船体加工车间变身为“新场REBOX”公共艺术空间,工业美学与现代艺术在这里产生碰撞,擦出了别样的火花。“我们坚持‘修旧如旧’,但功能要‘向新而生’。”芜湖滨江文旅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以来,老船厂已经举办了数十场音乐节,并对市民免费开放,年轻人纷纷前来打卡游玩,感受不一样的氛围。
城市文脉不仅仅在泛黄的故纸堆与黑白照片中,而深藏于一楼一院,一街一巷,藏在每一处砖瓦缝隙中,在这些老建筑中生生不息,让每一位市民和游客都能在城市的转角遇见鲜活的历史,在时代的发展中感受文脉的气息。“城市更新的精髓在于促进历史与现代的对话共生,让文化成为城市发展的持久动力。”芜湖市文旅局负责人这样说。
(记者 苏艺 杨中忠 赵博豪)
来源: 中安在线
安徽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