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长沙新闻

近九成长沙市民有每日阅读习惯

发布时间:2025-08-19 11:26:11

  国家统计局长沙调查队最新调查显示

  近九成长沙市民有每日阅读习惯

  长沙晚报8月18日讯(全媒体记者 周丛笑 通讯员 姚莎)推进全民阅读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人们的阅读方式、阅读内容都在发生着变化,对阅读书刊、阅读设施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为更好地了解长沙市民的阅读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国家统计局长沙调查队在全市范围内发放问卷,并走访部分书店,开展深入调研。近日出炉的调查结果显示,市民阅读蔚然成风,电子阅读运用广泛,但在阅读配套设施、读书宣传活动上仍需加大推进力度。

  数据见证 “增长文化知识”成市民阅读主要目标

  国家统计局长沙调查队最新调查结果显示,长沙每天都有阅读习惯的居民达89%,其中,46%的调查对象每天阅读时间在1小时以内,38%的调查对象每天阅读时间在1—2小时,5%的调查对象每天阅读时间在2小时以上,最受欢迎的书籍分别为文学艺术类(62.5%)、生活实用类(47.5%)和经济科学类(37.5%)。

  近年来,长沙积极推动全民阅读活动。如开福区通过馆校共建、流动书吧、社区共读等创新形式提高市民阅读参与度。长沙地铁湖南大学站打造6位风格各异的AI荐书智能推荐官,围绕“烟火、文旅、历史、美食、快乐、科技”等文化主题为乘客制定个性化书单并提供智慧伴读,推动全民阅读向纵深发展,让书香浸润城市的每个角落。

  阅读目的高度趋同——58%的市民坦言首要目标是“增长文化知识”,紧随其后的是了解时事(52%)与提升专业素养(50%)。“阅读不仅是获取信息,更是一种对抗浮躁、守护精神自由的生活方式。”受访市民刘先生如是说。

  尽管不同个体对于阅读的理解和选择存在差异,但在阅读目的上基本达成一致,“增长文化知识”成为长沙市民阅读的主要目标。

  指尖革命 电子阅读重塑城市阅读版图

  阅读方式正经历深刻变革。从日常阅读方式来看,55%的市民首选电子阅读,纸质书则以45%的占比稳守半壁江山。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电子阅读方式正被更为广泛地应用于日常阅读活动中,尤其是在年轻人群体中,这种现象更为显著。

  “相较于纸质书,电子书优势明显,其信息来源广泛、内容丰富,获取过程便捷,信息检索也十分便利。同时,电子书大多收费低廉甚至免费,还能轻松进行复制、粘贴与分享操作。”家住岳麓区的王女士每天坐地铁上下班,路途中,她会利用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随时阅读,让碎片时间得到充分的利用,很好地契合了现代社会高效、快捷的工作与生活模式。

  调查显示,成本因素同样推动电子阅读普及。55%的市民年均阅读支出控制在500元内,15%的人甚至实现“零成本阅读”。市民获取图书资源的主要途径为“购买和订阅”“各类场所及网上免费阅读”“图书馆借阅”,占比依次为47.5%、45%、7.5%。公共图书馆借阅、网上免费资源与低价电子订阅,共同构筑了长沙市民触手可及的“阅读普惠网”。

  破局之道 让书香浸润城市的每一处角落

  调查显示,长沙市民在阅读时间的分配上呈现出以下特点:早晨8时前,极少有市民进行阅读;上午9—12时进行阅读的居民仅占2.5%;下午12—17时阅读的市民同样为2.5%。当城市进入夜晚模式,阅读迎来高峰。72.5%的市民选择在17时至22时进行阅读,22时后仍有22.5%的“挑灯夜读者”。时间高度集中也暴露空间短板:高达90%的阅读行为囿于家庭空间。

  随着人们阅读需求越来越高,对阅读场所设施配置改进的渴求清晰可见:75%的市民呼吁增加阅读空间,65%的市民期盼改善环境并增加配套服务,25%的市民建议延长公共图书馆和书店的开放时间。“希望走出家门也能找到一盏安静阅读的灯。”一位上班族的愿望代表了普遍心声。

  如何让阅读之光点亮城市更多角落?不少市民建议空间再造,探索在酒店大堂、公园休憩区、银行等候区、地铁站点等公共空间嵌入“微型书吧”,打造“转角遇到书”的便利体验;推动图书馆、社区书屋等场所延长夜间及周末开放时间,匹配市民“黄金阅读时段”;激活共享藏书楼、民间书院、居民活动中心等平台载体,促进阅读资源和社会空间的深度融合,让星城真正成为一座“不打烊”的书香之城。

  来源:长沙晚报

  长沙市台办供稿


长沙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联系邮箱:stbxzc20130516@163.com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