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安徽要闻

牢记嘱托 感恩奋进 大湾蝶变

发布时间:2025-08-19 16:50:20

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近年来,大别山腹地的六安市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以乡村振兴为笔,以山水生态为卷,绘就出一幅"村容整洁、乡风淳朴、产业兴旺、治理有效"的和美乡村图景。

生态筑基:从"脏乱差"到"生态美"的蜕变

清晨的大湾村,青山如黛,溪水潺潺。沿着整洁的村道漫步,垃圾分类亭错落有致,庭院里的绿植生机勃勃——这幅画卷的背后,是持续深化的人居环境整治攻坚战。

"以前门前柴火乱堆,雨天污水横流,现在村里比城里还干净!"村民陈泽平的感慨道出了变化。大湾村推行"三清三拆三整治"专项行动,组建8支网格化整治小组,党员带头清理垃圾、拆除违建、治理污水,建立"户分类、村收集、乡转运"的垃圾处理体系,实现常态化保洁,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5%以上,获评"安徽省最干净旅游乡村"。

依托"林长制+河长制"联动机制,大湾村守护着90%以上的森林覆盖率。漫步村内,1200米茶园生态步道串联起10余处景观节点,千年古树群与现代民宿相映成趣,昔日的"脏乱差"变成了如今的"网红打卡地",年接待游客超70万人次。

乡风铸魂:从"陈规陋习"到"文明新风"的转型

"彩礼不超3万元,宴席不超10桌。"在大湾村红白理事会公示栏前,新修订的村规民约格外醒目。近年来,该村以"小积分"撬动"大文明",建立"文明新风积分超市",村民参与环境整治、志愿服务可兑换生活用品,累计发放积分超2万份。

"以前办丧事要请戏班、摆宴席,少说花5万元,现在简办只花几千块。"村民汪达汉回忆,他的妻子去世,在红白理事会引导下简办丧事,成为全村践行"厚养薄葬"的典范。2024年以来,全村154场红白事全部备案,其中81场白事简办,为群众减轻经济负担超300万元。

道德评议会定期评选"好媳妇""星级文明户",70余名先进典型登上"红黑榜";"板凳会"上,村民围坐议事,每年收集解决民生问题200余件;农耕文化博物馆里,老物件讲述着乡愁,"四季村晚"上村民自编自演的《农耕秀》传递着乡土情怀。文明新风如春雨般浸润人心,让淳朴民风成为最美的风景。

产业赋能:从"单一农业"到"三产融合"的跨越

"山上种茶,家中迎客。"这句村民口中的俗语,道出了大湾村的产业密码。在蝠牌茶旅公司的茶园里,茶农们忙着采摘春茶,这里产出的毛峰、六安瓜片年销售额达600万元,带动20名村民年均增收2.4万元。

依托红色遗址和绿色生态,大湾村走出"文旅融合"新路。"大湾十里漂流"吸引游客纷至沓来,春山·湾留居等高端民宿年接待量超3万人次,去年旅游综合收入突破9000万元。村民们开起农家乐、销售小香薯干,61家民宿农家乐带动200余人在家门口就业,村集体经济从2016年的不足10万元增长至271万元。

"环境好了,游客多了,我们的日子就像泡在茶里——越来越有滋味!"正在民宿忙碌的村民叶丁魁笑着说。产业兴旺为文明创建注入持久动力,让村民在增收致富中共享文明成果。

治理聚力:从"干部干、群众看"到"共建共治"的转变

"村里的事,大家商量着办。"这是大湾村"红色评议站"的工作理念。该站聘请乡贤、能人担任评议员,化解矛盾纠纷,让"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成为常态。村里还配备7名法律明白人,通过"1+N"普法机制,让法治观念深入民心。

"林长制+河长制+田长制"联动发力,党员带头巡山护河;"积分制+村规民约"双管齐下,村民主动参与村庄管理;适老化改造让5户老人住得安心,每周5次的探访服务温暖着特殊困难群体的心。从环境整治到民生服务,从文化活动到产业发展,村民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让文明根基越扎越牢。

如今的大湾村,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更留得住文明。这座深山里的村庄,正向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破浪前行,书写着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精彩答卷。(汤丽蓉、宋智强)

来源: 中安在线

安徽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