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盛夏的合肥,暑气蒸腾。在一间简朴的居室里,冒建强轻轻推开玻璃展柜,目光沉静地落在中央那块深褐色的木匾上。“父亲的故事,都在这里了。”
匾牌上,“开国将士风云录”七个遒劲大字历经岁月洗礼,依然清晰。摆放在旁的数十枚勋章,如同沉默的士兵,护卫着主人几十年的戎马岁月。
这块木匾与满匣功勋,是如今已104岁高龄的老兵冒长松——这位与“开国将士”“特等功”“廉洁奉公”“永不变色”等字眼紧密相连的老英雄最凝练的注脚。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这位亲历了那段血与火岁月的百岁老兵,虽因身体原因无法亲述往事,但他的故事,正通过这块木匾、这些勋章,以及子孙后代的讲述,穿越时空,激荡人心。
烽火江淮 铁血战士冒长松的抗战岁月
记者在“开国将士风云录”的木匾上读到这样一段客观而沉重的记载:冒长松同志家庭出身贫寒,深受旧社会三座大山的压迫和剥削,为了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为建立新中国,在战火纷飞和白色恐怖的岁月里,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毅然投身于革命的滚滚洪流中……
寥寥数语,勾勒出他投身抗战洪流的起点。但文字背后,是江淮大地上血与火交织的十四年。
对于冒长松而言,抗日战争并非遥远的历史名词,而是刻入骨髓、融入血液的亲身经历,是无数个生死瞬间的叠加。在儿子冒建强的讲述中,父亲的形象逐渐清晰,带着硝烟味和泥土气息。
在所有关于抗战的记忆碎片中,有一个画面让儿子冒建强声音哽咽。“父亲说,勋章是无数战友用命换来的。这绝不是一句空话。他多次提到他的排长,那是在一次战斗间隙,大家饿得前胸贴后背。排长在泥塘边捉到一只青蛙”,冒建强深吸一口气,努力平复情绪,“排长刚撕下一条蛙腿塞进嘴里,日军的炮弹就落了下来,人就没了。”
“后来,战友们在废墟里找到排长,他嘴里还含着没咽下去的那口青蛙肉。”这锥心刺骨的一幕,成了冒长松心中永远的痛。从此,夏夜此起彼伏的蛙鸣,不再是田园交响曲,而是撕开历史伤口的尖利音符。“只要听到蛙叫,父亲就会变得沉默,眼神黯淡下去,然后默默起身,把家里的门窗紧紧关上。”冒建强低声说,“他想关住的,不只是声音,更是那段不堪回首的、充满失去与饥饿的惨烈记忆。”这只未及咽下的青蛙,成了战争残酷最微小也最震撼的象征,它诉说着战士们在极端环境下的生存挣扎,更诉说着战友瞬间消逝带来的无尽哀伤。
永不褪色 从抗战烽火到和平岁月的信念坚守
战争的硝烟终会散去,但战火淬炼出的信念却永不磨灭。新中国成立后,冒长松脱下军装,转业到地方工作。身份转变了,环境改变了,但他骨子里那份在抗战岁月中铸就的忠诚、纯粹与刚直,如同他珍藏的勋章一样,熠熠生辉,未曾有半分褪色。在儿子冒建强的眼中,父亲在和平年代的坚守,正是抗战精神的延续。
退休后,冒长松经常骑自行车接送孙辈上学。90多岁时,也会经常在家人的陪同下外出散步。
冒长松的生活极其简朴。走进他的家,陈设几十年如一日,老旧但整洁的家具诉说着岁月的痕迹。组织上曾数次提出为他改善住房条件,但都被他毫不犹豫地婉拒了。
“父亲说:‘现在这样挺好,很知足。想想那些牺牲在战场上的战友,他们连命都没了。我能活下来,已经是天大的福分,不能再给组织添麻烦。’”冒建强感慨地说。这种深入骨髓的知足与俭朴,同样是战争年代留下的烙印。
“父亲总说他这辈子没什么值钱的东西。”冒建强的目光再次投向桌上的勋章和木匾,“但这些,就是他留给我们最好的传家宝。”虽然年事已高,记忆已大不如前,但每当家人小心翼翼地捧出这些勋章和匾牌,老人的眼神总会瞬间亮起来。
“他有时会轻轻抚摸它们,手指划过那些凹凸的纹路,嘴里会不自觉地哼起一些调子,很轻,但我们知道,那是他当年在部队里唱过的歌,《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义勇军进行曲》等等。” 在冒建强看来,这些物件承载的不仅仅是父亲个人的功勋,更是那段血与火的历史,是无数像他父亲一样的战士用青春和生命书写的民族精神。
血脉长河 抗战精神在冒氏家族的代代传承
历史的记忆需要载体,英雄的精神需要传承。在冒长松家族中,这份源于抗战烽火、历经岁月洗礼的精神血脉,并未因时间的流逝而淡去,反而通过有形的仪式和无形的家风,如同一条生生不息的长河,在子孙后代中流淌、延续。
采访间隙,冒建强身上一件深蓝色的Polo衫引起了记者的注意。简洁的款式并无特别,唯独左胸上方有一个“冒”字。
“您注意到了?”看到记者的目光停留在他左胸上方,冒建强微微一笑,轻轻指了指那个绣工精致的蓝色“冒”字。“这是我们家族的‘徽记’,是我二哥专门找人设计定制的。”他解释道,“红色,是属于父亲的,意味着革命的烈火。蓝色,是属于我们兄弟、属于子侄辈的,它象征着守护、延续。”
这个小小的徽记,在特定的日子会被赋予更隆重的仪式感。“每逢春节、八一建军节,或者父亲生日这样重要的日子,我们一大家子人都会聚在一起。”冒建强描述着那个温馨而肃穆的场景,“大家都会穿上这件绣着‘冒’字的Polo衫。父亲穿着红色的,坐在中间,我们兄弟、子侄辈穿着蓝色的,环绕在他周围。”他用手比划着,“那一刻,红色的身影被蓝色的身影簇拥着,就像一棵历经沧桑却依然枝繁叶茂的大树。父亲是那坚韧的树干和深扎的根系,我们是那不断向上生长、向外伸展的枝叶。”
“父亲年纪大了,很多事记不清了,但我们兄弟会经常把父亲以前讲过的故事,特别是抗战时期的事情,讲给我们的孩子、孙子听。”冒建强说,“讲他怎么打鬼子,讲他背着战友突围,当然,也会讲那个关于排长和青蛙的故事。我们告诉他们,爷爷的那块木匾上刻着什么,为什么爷爷听到蛙声会沉默。”
一遍遍的讲述,那些遥远的烽火岁月、那些抽象的精神品质,变成了孩子们脑海中生动的画面。“孩子们虽然生在和平年代,但通过这些故事,通过爷爷的眼神,通过我们穿上家族衣服时的郑重,他们能感受到那种沉甸甸的东西。我们希望他们明白,今天的和平安宁,是爷爷那一辈人用命换来的,要珍惜,更要传承那份精神。”冒建强说。
(记者 史睿雯 刘职伟)
来源: 中安在线
安徽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