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在巢湖湖畔,安徽创新馆这座充满现代感与科技气息的建筑,已成为安徽科技创新的地标。
提及这座馆,不少人最先想到准是1号馆,那是个奇幻的科技世界,陈列着众多令人瞩目的“高精尖”科技成果,比如“人造太阳”、稳态强磁场、合肥光源等大国重器模型,以及贴近生活的创新产品。
然而,作为国内首座以创新为主题的场馆,安徽创新馆早已跳出“展览馆”的含义,不仅是展示安徽科技创新成果的重要窗口,更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助力产业升级的关键平台。
是馆,但不止于馆!在这里,见证了无数创新梦想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也上演了科技与资本、市场对接的精彩故事。
“科技大超市”
如果说1号馆是创新成果的展示舞台,那么2号馆则是成果转化的核心阵地。
2020年,按照“市场化运营、专业化服务”的思路,安徽组建起国有控股的安徽科技大市场建设运营有限责任公司,以独特的“事业法人+企业法人”双主体模式,构建起覆盖省市县三级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
“我们是一个巨大的‘科技超市’。”安徽创新馆服务管理中心副主任舒小琴介绍,为了让更多的科技成果找到“婆家”,安徽创新馆打造“前店后坊”形式,将1号馆作为“前店”展示成果,以省市县三级分市场和产业化基地为“后坊”促进成果落地转化。
今年,安徽创新馆持续深化“四进三就地”工作,深入开展“改进作风、访企入村”专题行动,助力县域成果转化及产业化。
为了让“服务跑得更快”,安徽创新馆带着“科技服务直通车”跑遍了六安、芜湖、蚌埠等地,不管是企业缺中试场地,还是想冲刺上市,或是急需技术对接,都能在“直通车”上一站式找到对接服务。
蚌埠泰格生物的“酶制剂技术合作项目”,就是这趟“直通车”促成的好生意。
安徽科技大市场蚌埠分市场的工作人员在走访时,发现蚌埠生物医药与精细化工企业技术需求后,依托大市场资源整合网络与高校信息库,一眼锁定了在生物工程领域领先的江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
谈判阶段,安徽科技大市场发挥第三方专业平台优势,就技术价值评估、转让方式、费用支付、后续责任、知识产权归属等关键条款客观斡旋,平衡双方利益、化解分歧,最终推动泰格生物与江南大学“酶制剂技术合作项目”成功签约。
今年以来,安徽创新馆已累计举办安徽科技大市场月度交易会等线上线下成果转化活动70余场,走访对接企业370余家,汇聚省内外成果5000余项,完成转化交易额275亿元;挖掘企业技术需求900多项,推动70多个省外成果转化项目在皖落地。
“桥梁搭建者”
8月15日,安徽科技大市场公司科技市场一事业部部长叶辉刚从芜湖赶回办公室。他打开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着刚从芜湖挖来的需求。
“芜湖开展了企业成长计划活动,我去现场与企业对接,跑一趟摸清好几家企业的‘痛点’,这趟值!”叶辉说。
在安徽创新馆,有一群特殊的“桥梁搭建者”——技术经理人。他们懂科技、通市场、熟产业,能把实验室里的“高精尖”,变成生产线的“香饽饽”,叶辉就是其中之一。
2020年7月,安徽创新馆被科技部火炬中心认定为第二批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叶辉也从那时开始,成了最早一批“科班出身”的技术经理人。
技术经理人就像是连接科研院所与市场产业的桥梁,一头深入科研院所,挖掘那些蕴含巨大潜力的科技成果;一头扎根市场,了解企业的技术需求和产业发展趋势,推动科技成果从“实验场”快速走向“应用场”。
“我们团队每年一个分市场大概要走访企业大概400多家,组织供需交流对接近300场次。”出差是叶辉的工作常态,每天不是在出差的路上,就是在会议室帮双方对接技术。“只要能促成一个项目,就觉得所有辛苦都值了。”
叶辉能快速成长为“行家里手”,离不开安徽创新馆一套独特的“练兵方法”。
舒小琴说,我们在全国创新实行积分制,以技术经理人的市场服务实绩作为考核标准。“我们技术经理人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等级,需要你真正参与培训、开展走访、对接项目才能获取积分,也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懂科技、懂市场、懂产业、懂资本、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如今,安徽创新馆已培养技术经理人3900余人,他们用专业和耐心,让一项项“沉睡”的科技成果,变成了带动产业升级的“新引擎”。
“城市合伙人”
“之前,安徽科技大市场公司具体负责分级市场的建设运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也总结出了独特的经验做法。今年,为实现分级市场在全省覆盖,我们拟推进分市场运营模式的改革创新,就是‘城市合伙人’计划。”舒小琴说,“城市合伙人”计划就是通过邀请第三方机构并肩作战,共同开展安徽科技大市场市级市场的建设运营。
今年以来,在省科技厅指导下,通过实地走访16个地市,召开地市座谈会,“城市合伙人”的图景正逐渐清晰:各地自主招募城市合伙人,不断构建全省“一盘棋”的、省市县三级联动的安徽科技大市场。
“城市合伙人”不是简单的“执行者”,而是让安徽科技大市场延伸到地市的“毛细血管”。
“城市合伙人”带着统一的品牌标准建设市级分市场,把“找技术、找资金、找合作”的全链条服务送到企业门口;协助市县科技部门筛选优质成果,让实验室里的专利变成生产线的产品;搭起产学研对接的桥梁,让高校的科研方向与地方产业的需求同频共振。
预计到今年年底,全省16个地级市的分市场都将迎来“城市合伙人”。那时,无论是省会实验室的尖端技术,还是县域企业的创新需求,都能快速对接,让“政产学研金服用”的融合之力,在江淮大地上结出更多创新硕果。
“科技天团”联盟
4月26日,在第三届中国(安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交易会上,全国科技大市场联盟在合肥揭牌!这个由15家机构发起的“科技天团”联盟,目标只有一个:让创新要素跨区域流动,构建全国统一技术要素市场。
“从揭牌那天起,联盟之间的交流对接就没停歇过!”舒小琴提起联盟这几个月的节奏,用了“马不停蹄、紧锣密鼓”八个字。果不其然,联盟的“行动清单”上,每一个月都有实打实的突破。
6月,联合陕西、北京、天津、河北和山东等省市的成员单位,共同主办了高级技术经理人能力素质跨越提升培训班。
7月,参加2025年宁夏东西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与人才对接活动等跨区域科技成果对接会,推动跨区域科创资源深度互通互享,为技术要素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创造更多机会。
8月,联合江苏省的联盟成员单位,共同开展安徽省中级技术经理人培训。
9月,中部六省的联盟成员单位将共同开展“2025长江科技创新要素大会暨中部技术经理人大赛”系列活动。
……
“每次出去对接,我们都带着‘双重任务’:既要帮安徽的企业找资源,也要把联盟的牌子打出去,吸引更多外地的优秀机构来安徽开展服务。”舒小琴说。
随着一场场活动的举办、一次次对接的深入,联盟的名气越来越大,不少省内外的科技服务机构主动找上门,加入这个“创新朋友圈”。
全国科技大市场联盟就像一张不断扩张的“协作网”,通过联盟的“纽带”,把全国各地的创新要素紧紧连在一起。“我们将不断完善安徽科技大市场科技服务网络,促进科技服务在全国范围内的协同发展,让更多跨区域的科技合作扎根、开花、结果。”
安徽创新馆,不止于馆。它早已超越了“场馆”的定义,成了江淮大地上一座连接创新与未来的桥梁,引领着安徽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大步前行。(记者 徐慧媛)
来源: 中安在线
安徽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