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安徽要闻

烽火留痕:文物里的抗战记忆 五省联动报道|山西:一枚会徽 见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山西样本”

发布时间:2025-08-22 16:38:25

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山河永固——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革命文物展”,正在山西博物院进行。一枚来自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牺盟会)的会徽,作为重要历史文物展出。这枚会徽不仅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也是中国共产党在山西成功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实物见证。

牺盟会会徽设计简洁而寓意深刻:以天蓝色的地球图案为背景,会徽中央为上世纪30年代的中国地图,上方印有“牺牲救国”四个字。地图大部分区域为绿色,但东北三省被特别设计为红色。这一设计直接关联到牺盟会的成立时间——1936年9月18日,即“九一八”事变五周年之际。红色东北象征着当时已被日本侵占的国土正在流血,昭示着国家危亡的紧迫局势,旨在唤起爱国志士投身救亡。

山西作为华北敌后抗战中心,在抗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大批共产党人从民族大义出发,与山西地方实力派展开合作,并合法取得了牺盟、决死队的领导权。这一举措被毛泽东同志评价为“我们党统一战线政策成功的一个范例”。牺盟会广泛动员山西各界群众,依托太行山、中条山、管涔山、吕梁山等战略要地,为八路军主力进入山西并创建抗日根据地创造了有利条件。

1937年9月27日至30日,牺盟会全省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太原召开,300余名与会代表均佩戴此枚会徽。此后,成千上万的山西青年佩戴着会徽,投身抗日战场。当时广为流传的《牺盟大合唱》(冼星海作曲)中“宁在山西牺牲,不到他乡流亡”的歌词,正是牺盟会员抗日救国的真实写照。

作为特殊的历史见证物,这枚历经战火的会徽,不仅记录了牺盟会在山西抗战中的重要作用,也体现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伟大力量。如今,战争的硝烟虽已远去,但这枚会徽的光芒仍在闪耀,激励着中华儿女热血奋斗,不断前行!

(山西新闻网记者 曲甜甜 杨昊)

来源: 中安在线

安徽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