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安徽要闻

我的“传家宝” | 一枚纪念章里的从军记忆

发布时间:2025-08-26 16:58:51

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阳光透过玻璃橱窗,落在那枚金色纪念章上,“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几个字熠熠生辉,97岁的新四军老战士梅大光摩挲着它,哼唱起记忆中的旋律:光荣北伐武昌城下,血染着我们的姓名……

在安徽省铜陵市的一处普通民居里,97岁的梅大光坐在藤椅上,胸前的纪念章在阳光下闪耀着特殊的光芒。他的二女婿王鲁宁轻轻拂去纪念章盒上的微尘,向我们展示这个承载家族记忆的传家宝。

“岳父十六岁那年,每天早晨照样背着布包出门,对家人说是去上学。”王鲁宁讲述着,声音低沉,“其实他和几个小伙伴一头钻进铜陵江边的芦苇荡中,等待着不知何时会路过的抗日队伍。”

1944年的夏天,长江岸边,几个少年蜷伏在茂密的芦苇丛中,眼睛紧盯着江岸小道。他们不知道新四军具体在哪里,只知道要用最笨的方法——等待,等待一支能让他们扛枪打鬼子的队伍。

烽火少年芦苇丛中的从军路

十六岁的梅大光和小伙伴们的“上学路”充满紧张与期待。他们假装正常出门,却绕道江边,钻进茂密的芦苇丛。

当时,这位少年得知表哥在繁昌抗日战斗中牺牲的消息。“日军侵略我们,我们就要跟他打!”当被问及为何参军时,梅大光在晚年接受采访时,依然清晰地记得当时的愤怒。

芦苇荡里,亲人们声声呼喊,有同学狠不下心走出去回了家,但梅大光却咬着牙,不曾动摇。“岳父后来告诉我,其实当时家里人知道他就藏在芦苇荡里,但不忍拦住他的一腔热血。”王鲁宁说,只要提到抗日战争,岳父都会提起当年的“芦苇荡”从军路,说这是他干过最正确的事。

就这样,翻山越岭,一路打听,梅大光和小伙伴们 在民兵的指引下找到了驻扎在山上的新四军七师皖南支队。

战火淬炼 卫生员的生死考验

入伍不久,梅大光迎来人生转折。部队里医务人员紧缺,卫生学校在所在部队挑选学员。表现优秀的梅大光被选中,进入卫生学校学习。

在半年时间里,他系统学习了急救、外科、内科等知识和技能。这位曾经的渔家少年,如今要拿起手术刀和绷带,在战场上救死扶伤。他认真学习,迅速成长为一名战地卫生员。

往后的日子里,他经常背着药箱穿梭在战士中间,跟着他们一起与敌人周旋。

梅大光也曾多次闯过鬼门关。一次在被炸伤后,浑身带血被埋在土里,幸得同行的战友们扒开泥土,才把他从救了回来。

几度死里逃生,终于听到了日本投降的消息。可在他眼前倒下的一个个战友们,却没能等来黎明。“日军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就是要摧毁我们的意志,让我们害怕,但伟大的中国人民是不会屈服的,所以我们胜利了。” 说到此,王鲁宁的语气也格外坚定。

胜利时刻 从战场到讲台

战争结束后,梅大光没有放下责任。他随部队参加了解放战争,经历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的炮火。多年的战争经历,也让梅大光落下了八级伤残,一只耳朵因轰炸失聪。

1988年离休后,梅大光加入铜陵市老兵宣讲团,成了孩子们口中的“红色故事大王”。多年来,王鲁宁一直陪着岳父去往一个又一个“讲台”。每每讲到动情处,这位九旬老人依然慷慨激昂:“让他们知道我们军人不怕牺牲、不屈不挠,要把红色基因一代一代传下去。”

梅大光将获得的每一枚勋章都珍藏在柜子中,钥匙由自己保管。“岳父的抽屉,整整齐齐摆放着他的勋章和相册。”王鲁宁说,只要摸到奖章和纪念章,岳父就特别精神,他常说这些纪念章在身边才心安。

这些勋章不仅是个人荣誉,更是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在重要的日子,梅大光也会郑重地佩戴上这些勋章,向年轻一代讲述勋章背后的故事。

“岳父常对我们说,生活在这么好的年代,要知足。” 王鲁宁说,这句朴素的教诲像一粒种子,早已在家族成员心中生根发芽,提醒他们铭记来路,珍惜当下。 (记者 史睿雯 刘职伟)

来源: 中安在线

安徽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